以杨小凯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是过去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学发展中的闪耀明星,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也代表了近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最为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
新兴古典经济理论的核心优势就是采取一些分析法将前人学派中的分工理论进行固定化、类型化和初生化,探讨结构分工与经济专业化的初生基础及条件,这一理论探索被视为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也是古典经济学内在的核心灵魂在现代广义的分析方法框架中的再次复活,也侧面印证了真理不会被埋没。笔者将着重在财富增长、资源配置等方面,以各位经济学家来展示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并且从经济理论在现代社会适应发展的另类复活中,提炼出新兴古典经济学独特而富有深刻启示意义的发展规律,从而能够为当前中国经济学转型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和方法启示。
▲杨小凯本人
财富增长
杨小凯在《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中写道:“此书用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这就是杨小凯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最初的含义主旨及主题所在。那么在这里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疑惑,什么是此书的“灵魂”呢,什么又是“它的躯体”的,为什么由此决定了由杨小凯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流派可以被称为“新兴古典经济学”呢?实际上,我们认证研读经济史上的著作我们就不难发现,也不难知道,这里的“灵魂”其实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揭示的分工与专业化对一国财富增长的重要意义,即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学研究的灵魂,丢失了这一灵魂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看来,即使躯壳再美丽,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杨小凯等经济学家也算是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具体体现,《国富论》其中的优势进一步延伸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中,分工与专业化不单指财富增长,更深层次上来讲分工与专业化更是能逆向展示初需求者与生产者的关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力的最大增进都是因为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与专业化通过提高劳动熟练程度、节约工种之间转换时间以及促进技术发明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一个国家年产品或财富的增加,因此,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由此,也确定了分工在古典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对比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这一论点虽然不是被许多大经济学家讨论,但是也在后世引起不少争论,特别是发展出了新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
资源配置
众所周知,伴随着史上留名的边际运动,以马歇尔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学术地位,他们利用微积分,模型结构等数学工具,这也是化解问题的巧妙,将经济学问题转换,以更清晰明确的方法将生产者决策、需求者决策和均衡价格以及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模型化,同时也深刻阐释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不仅概括于市场机制,也是对于平衡价格平衡需求者和消费者的重要方法,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学术地位得到统一时,又发现了很多时代问题等待解决,所以在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下,核心问题变成了分工于专业化。在一定研究基础上,各级组织不需要进一步经济化分工,因为他们事先假定经济组织、分工与专业化水平都是客观恒定存在的,企业、消费者只需要在给定的分工结构中选择要素配置和货币收入配置,从而取得最大化的利润和效用。而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新古典经济学不但在研究主题上出现了历史性偏离,也出现了主题上的痛点,也就是从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进步转向资源配置的社会问题,从经济组织运转生成转而重点指向向市场机制功能问题,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从边际角度单独分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从而割裂了经济行为主体生产与消费的统一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表率的经济学家们开始重视经济的内在表征,各个经济学家利用自身学识,将交易效率、资源配置、内生比较优势等引入经济学分析,揭示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机制,从而逐渐复兴了被新古典框架严重忽视的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分工与专业化,并由此逐步开创并走向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之路。
▲马歇尔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建构YangandNg的《专业化与经济组织》这本书的书名可以很好地体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研究主题,新兴古典经济学主要主题在于通过对专业化分工深化与交易费用增加两难问题解决的研究,揭示企业、市场制度、职业中间商等经济组织生成的内在机制及演进过程。分工与专业化生产问题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的灵魂,分工与专业化的进步无疑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和他一起发生的,伴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交易环节也不断增加,从而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不断增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分工与专业化深化带来的好处与便利。这也是现实中的一大痛点,无论理论有多么完美,在社会上具体实行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
那么,如何可能在分工和专业化与交易成本增加之间取得平衡,从而能够有效推进劳动分工结构的演进呢?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发现,交易制度与环境包括了有效率经济组织的生发、经济制度的改革、交易基础设施的改善乃至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更新等。例如,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制度以及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为生产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贸易中介作用,同时许多来自的外国采购商不断涌入中国特定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他们由此充分享受到了我国贸易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交易效率提升优势和专业化报酬递增优势。
▲杨小凯
总之,新兴古典经济学就是利用现代数学工具,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充分论证了经济社会中分工水平(个体分工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的决定机制,揭示了经济组织演进对提高交易效率的内生过程,从而提供了解决分工深化与交易成本增加两难的理论方案和数理模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创新在上述研究主题建构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然而,纵观这些研究内容和成果,新兴古典经济学不是机械地将古典理论进行照搬,而是在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基点上实现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发展。
首先,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决策空间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或生产者。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经济领导者要么是需求者,要么是生产者,但是领导者绝不可能既是生产者,也是需求者。而在现实经济中,经济主体既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需求者,经济领导者是一个生产者、需求者两者包含在一起的统一体。这些生产者或者是需求者首先需要对分工与专业化进行决策,而不是在分工结构既定条件下决定生产多少或需求多少,生产者—需求者需要面临自给自足、直接交易还是间接交易的分工决策,只有在这些决策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考虑将资源的配置问题。
因此,与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Economics)相比,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主体这一名词更受大众所接受,也更利于传播和社会接触。然后,在杨小凯的经济理论中和陈旧经济学要求效率不一样,交易上的效率是杨小凯理论中结构进步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基础上,杨小凯经济理论的进展都是以模型来突出交易效率,展现交易效率的升高对是提高经济制度演变的重要方面。最后,对经济发展而言,新兴古典经济学得出结论认为,制度改革具有比技术模仿创新更重要的发展意义。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必然结论。在新兴古典模型中,多数研究结论都指向了经济交易制度改革对交易效率改进的意义,从而在他们看来,制度创新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杨小凯及家人
在一定程度上,一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这无疑也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因此,一直以来,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的后发比较优势理论学派全都主张中国应投入资源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技术,学习理论放弃在自主研发上的大力投入,并进行模仿创新,这比中国自己投入巨大成本自主研发更有优势,改革要等到一定的发展阶段才可以深入推进。然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提出后发展中国家首先应该通过一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交易空间,如此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并长期发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在技术上模仿先进国家实现赶超发展,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单靠模仿是不可能超越的只能一味的跟在别人身后,制度模仿与改革比技术模仿更为重要,内生比较优势比外生比较优势对一国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新兴古典框架下,对中国长远发展而言,后一种观点比前一种观点似乎更具有灵魂层面的意义,制度创新是经济学和经济世界具有更持久生命力的灵魂,技术模仿可能仅仅是发展的躯壳。
在古典经济学之后,新古典忽视经济主体作为生产者—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特点,忽视经济主体的交易决策和经济组织变迁过程,因而难以真正揭示国际贸易与劳动分工之间的内在深层关系,因而没有真正从经济主体专业化分工演进的视角深入分析经济组织的变迁,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专业化研究灵魂飘荡在中西方经济学世界上面而找不到落脚之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BorlandandYang()与YangandNg()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和超边际分析方法,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分法,从专业化和分工视角揭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洞察的经济组织变迁规律与内在机制,从而为交易方式和经济组织变迁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中国发展展望
古典经济学的灵魂由此不断获得新的精神栖息之地,并在一个由现代方法构成的躯体中逐步被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便是这种超越在贸易领域的创造性具体应用。在此意义上,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于研究包括贸易组织方式在内的经济组织演进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方法借鉴。本文的启示也许在于,中国经济学转型发展一方面需要眼光向外学习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探索过程及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并实现在现代框架下的改造式复活,并通过现实案例与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有效对接,实现理论创新与超越,促进新兴古典经济学等创新成果的思想光芒更好地照耀和指导未来的经济改革与转型实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