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黄海,南望泰山。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将迎来周年华诞。山东大学创办于年,前身是山东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之后的第二所公立大学。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数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随笔和游记作家。15岁的蔡天新作为78级大学生的一员,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进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在山大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青春年华,走上了数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路。
蔡天新近照
关于《我的大学》问答
1.请问您为何要写《我的大学》这本书?据说与您一样在年上大学的67多万人里,您是第一个动笔回忆大学生活的?
本科时,蔡天新与好友游趵突泉
这本书最早是两位在京城从事出版工作的校友建议的,之前我的童年回忆录《小回忆》由三联书店出版,被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图书馆收藏。我在《小回忆》后记里曾写到,想把人生分成不同的阶段来体验。40年已经是足够长的时间了,再往后记忆也许不那么牢靠了。顺便提一句,78年以后上大学的同学已经有数千万了,希望也有人来回忆他或她的大学。
2.您入读山大时才15岁,那时价值观尚未形成,请问山东对您有哪些影响?
校研究生足球队主力合影(前排中为蔡天新)
不仅价值观未形成,身体也还没发育全,我的身高在济南至少长了十公分。如同樊校长所言,“一个江南少年在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锤炼成长……”
除了讲述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经历,还观察了齐鲁大地的历史地理。《泉城》和《古国》写的是济南和东郊,《郊游》写到黄河,《京城》的旅途写到德州。《胶东》写青岛、烟台、威海还有潍坊,写我认识的作家莫言、张炜等。《鲁国》是孔孟故乡,《泰山》是山东制高点。其他章节写到上百位老师和同学。
3.您在山大读数学研究生期间开始写诗,读博时又开始写随笔(散文),并卓有成就。您的通才教育让人感兴趣,您是如何做到文理结合,如何处理“博”与“专”的关系?
数学系硕士毕业合影(前排左二为蔡天新,后排右二为新近入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的杜一宏)
虽然山大数学在教育部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在历史上山大是以文科见长的,我上大学时公众也是这么看的,这一点让我受到熏陶和启蒙,老数学楼和老文史楼紧邻小树林,我觉得念山大是一种幸运。我认为上大学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果仅仅修完学校安排的课程那就浪费了大学时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向未知的深处探索以寻求新的事物”。这句话曾是我的座右铭。至于如何把握“博”与“专”,我想关键还在于兴趣和愿望,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时间的主人。
4.您在学生时代利用假期和学习机会旅行到全国20个省市,这个过程也是让您成熟的一个途径。如今您已游历全国每个省市和5大洲多个国家,您的“旅行家”生涯是在大学期间起步的,能跟我们说说这方面的体会吗?您的导师潘承洞校长对你的业余爱好似乎比较宽容?
年秋天,蔡天新回母校讲学时看望老师彭实戈教授。吕广世摄
潘老师对我的写作和出游一直是宽容的,有时甚至提供了方便。而他对其他学生采取和展示了不同的关爱方式,因人而异,所以我认为他有教育家的风范。我有点惊讶地发现,虽然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今有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独自一个人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游玩。我一直生活在学校里,可以说旅行提供了我与社会打交道的途径,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的大学》由32篇相互衔接的随笔故事组成。蔡天新认为,大学生活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小编摘取了《少年》篇中的部分文字,以飨读者。
春节过后,我返回学校,接到辅导员通知,系里决定在78级同学中间成立“小班”。后来我才知道,成立“小班”是新上任的系主任潘承洞教授的主意。确切地说,是从全年级选拔出成绩优秀、年龄较小的十七位同学,组成课外兴趣小组,由一对夫妻老师楼世拓和姚琦讲授分析技巧和初等数论。“小班”里头多数是数学专业的同学,他们中不少是上一年山东省中学生数学竞赛的优胜者,没有参加高考,直接被山大录取。
两位老师的讲课风格很特别,带有神秘色彩,一下子让我们接触到数学史上的大问题和大猜想,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在那一年,英国山城德勒姆召开了一次解析数论的国际会议,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数论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代表中国参加的有四位数学家:华罗庚、王元、潘承洞和楼世拓(陈景润因签证未妥没出席),前三位是赫赫有名的数论专家,而楼老师那时还只是一名讲师。
年,楼世拓(右)与华罗庚、潘承洞在英国
因为年龄小,“小班”也被人称作山大的“少年班”。我们班也有四人入选,除了我,还有郭雷、杨申和姜冶,他们和我不在同一个寝室。郭雷和杨申比我大一岁半,而姜冶比我小三个月。回想起来,进入“小班”不一定学到很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鼓励。郭雷是淄博人,后来去了中科院深造,师从数学家陈建功先生的儿子陈翰馥教授,我将在《维纳》一文详细谈论他。他们寝室里有时会神秘地熄灯,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一位爱好摄影的同学孙茂桐,他经常自己冲洗底片,留下了一些珍贵的黑白镜头。
我对杨申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曾细心地在一个笔记本上粘贴保存了他清秀的字迹。杨申是郭雷的室友,这使得第三小组成为学习最棒的小组。杨申的双亲是山东医学院的老师,这所学校的校址是原来齐鲁大学的,在新千年之际被并入山东大学,成为山大趵突泉校区。杨申后来和我一样,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却不幸患上直肠癌,做医生的父母无能为力,大学毕业那年秋天他便离开了我们。据前往送行的邹月芝回忆,看到杨申遗像时感觉他仍是中学生。
郭雷(左,40岁当选中科院院士)与王诚志在宿舍里下象棋。孙茂桐摄
姜冶出生在西安,从铜川考入山大,他俏皮任性,嘴巴萌萌哒。多年以后我才发现,他所在的四组寝室文化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性压抑或性饥饿,从组长曲浩绪到组员孙光辉(两位后来两人后来都成风投高手)个个如此,他在其中也深受污染。有一次,系里文艺演出,79级计算数学班女生小合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结果姜冶为其中最漂亮的一位(也兼报幕员)起了外号“比蜜甜”。这个外号一直被他们背地里叫了三十多年,才通过“人肉搜索”找到她。
年,与楼师(中)、王炜(左)在山东省图书馆
毕业时姜冶考取重庆大学的研究生,之后他任教于大连理工学院,再后来留学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果尔夫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去了美国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现在纽约一家保险公司任职。我和姜冶曾在大连和布法罗两度相逢,他驱车带我游览了尼亚加拉瀑布和多伦多。近年来,他去了不少偏远的地方:北冰洋、火地岛和东非。
而在“小班”里,最活跃的是数学班同学,特别是王炜。他虽比我大一个多月,却如同一个小精灵,有一张永远长不大的脸。王炜来自德州武城县前王庄村。自小天资聪颖,他的记忆和逻辑推理能力极强,当老师介绍一个新问题时,每每把目光对准他,似乎担心其中有错,即便潘师也时常流露出征询的目光。可他课后不怎么用功,喜欢下棋、打桥牌。
另外两个学习出色的同学是杨宇地和杜一宏,宇地是本校子弟,可谓是英俊少年,还喜欢玩萨克斯管;一宏来自舜帝的故乡诸城,质朴勤奋,大三以后成为我的室友和好友(新近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说到新室友,有两位非常活跃,岳军和于青林,他们经常去参加周末舞会,而对我来说,舞会的记忆从读研时才开始。多年以后,我见到数学班班长、已是大校正师级干部的冯天庆,他说起“小班”里还出了一位将军姜东平,与我同龄。
楼老师曾是上海市中学数学竞赛亚军,他和姚老师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年毕业时,楼老师考研总分名列全系第一,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等原因未被录取。再加上他个性比较要强,后来吃尽了苦头。年调入山大前,两位老师在济南缝纫机厂当工人,业余时间喜欢钻研黎曼猜想等数学难题。当时为了能够接近潘老师,不爱桥牌的楼师专门苦练了一番,等有机会与潘师对局时,便在牌桌上和盘托出,发表他对黎曼猜想零点密度估计问题的见解。
潘师爱才心切,当即表示要把两位老师调进山大。不料工厂头头得知后不肯放人,说既然会算数目那就在厂里做会计吧,最后还是潘师通过省里关系才搞定。因为某种原因,楼老师和姚老师后来回到故乡,任教于新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现上海大学)。不久,楼老师作为一名交换学者去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尚佩恩分校,后来又跟赫赫有名的英国数论学家哈泼斯坦a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去了加拿大最东端的哈利法克斯大学任教,那里刚好与北京有着十二个小时的时差。
年夏天,加拿大数论学术年会在哈大召开,我应邀得以参加并与楼师小聚,在他家里住了十多天。遗憾的是,因为年龄偏大,人生地疏加上英文表达能力欠佳,楼师任教五年后没有获得永久教职(tenure)。幸好姚师有先见之明,及时转行成为计算机专家。他们后来定居在美国迈阿密,而他们的儿子楼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得了北美中学生数学竞赛的桂冠。
年12月20日早上,我接到姚师信,告知楼师已于前天在洛杉矶家中突然去世,享年73岁。翌年清明节,我刚好要去达拉斯开会,专程经停加州看望姚师并前往墓地祭拜楼师。那是在洛杉矶的东山坡上,风景如画,据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墓地,也是女作家张爱玲的初葬地。我写了一首挽诗献给楼师,用了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的诗句,“美得像一架缝纫机与一把雨伞邂逅在手术台上”。只不过我特别提到,那是德意志病人黎曼的手术台。此乃后话。
1.《我的大学》:由32篇相互衔接的随笔故事组成的大学回忆录。这本由32篇相互衔接的回忆性随笔组成的书中记录了他在山大的九年求学时光,得到莫言先生、樊丽明校长和王小云院士鼎力推荐,其中《素数》和《潘师》先后被《南方周末》整版刊登,《冯陆》、《少年》和《学习》三篇在《中华读书报》刊出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部分推荐语《我的大学》记录了作者蔡天新先生在山大九年多的学习与游历、探索与发现,讲述了一个江南少年在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锤炼成长、文理兼修的故事。作者诚挚的情感、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跃然纸上,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山大人的气质和风采。——樊丽明(财政学家、山东大学校长)天新师兄读书期间便开始写作,他的诗歌优美,深受大家喜爱。他的数学文化著作我也爱看,回忆录《我的大学》读过尤为亲切,熟悉的校园和师长恍如昨日。我们都在山大度过青葱岁月,并打下坚实的数论基础。为了探索真实的数学历史与文化,他游遍了世界,他的著作确实值得一读。——王小云(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欧洲人文地图》
3.《美洲人文地图》
《欧洲人文地图》是蔡天新的一部有关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游记随笔集,与《美洲人文地图》构成一套了解西方文化的小系列。
不同于一般的游记,蔡的随笔将现世和历史以及人物相关联,将欧洲、美洲各国的特色及历史文化融于一体,既有客观地描述,也有主观的感受;加之作者笔触细腻,思维开阔,涉猎深广,使得他的随笔集有料有趣,是一套了解西方历史文化的通俗作品。部分推荐语蔡天新兄本是山大数学系的高才生,现在依然执着于发现数的奥秘,他的诗与文同样写得很好,这是个小小的奇迹。——莫言(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我喜欢在旅途中阅读蔡天新,尤其在飞机上。他的文字很像窗外的风景,高、远、亮,或者黑。蔡天新在诱惑我们遐想。——毕飞宇(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我当然愿意放弃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电影节)的机会,跟你(蔡天新)交换,去安第斯山中的麦德林!——贾樟柯(导演,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蔡天新)敏感,但不是那种富于侵略性的敏感;他对于逸事和小知识的趣味形成了他的渊博,但这种渊博不同于那种考据式的渊博……他不会伸出一双粗暴的手一把将你抓住,但如果你被他抓住了,你便无法逃脱。——西川(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
4.《数学与人类文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全国青少年百种优秀图书;年,所属课程“科学与人类文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余幅配图,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本书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包括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
至于近代文明,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对现代数学与现代文明进行阐述和比较,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至于古典部分,也着力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19世纪,数学和艺术同时从古典进入现代;
20世纪以来,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学科的共性;哲学与数学的再次交汇产生了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
本书配有多幅图片,既可用作同名通识课程八讲的短学期教材,也可以用作长学期的教学(每章分两讲),还可以用作大学“数学史”和“文科数学”的教程。
5.《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精装本):一本极好的科普读物,用诗一样的语言,向公众介绍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的事迹;获得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这是一本极好的科普读物,有动人的故事,有深入的见解,有诗意的感触,也描述了数学王国的美丽与辉煌。
——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本书记载了数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成长经历和成材环境,他们的贡献、思想、个性和生活观念。
这些伟大的数学家,有的在人文领域也有杰出贡献,如毕达哥拉斯、海亚姆、笛卡尔、帕斯卡尔、莱布尼茨、庞加莱,有的则个人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如费尔马、牛顿、欧拉、高斯、希尔伯特、拉曼纽扬、爱多士。
此外,本书还就数学与文学、诗歌以及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地探讨。
6.《数字与玫瑰》:本集子所收16则随笔和一个访谈,分别涉及数学、科学、诗歌、绘画、历史、地理等领域。
与三联旧版《数字和玫瑰》(3)相比,更新了一半文章和访谈,同时添加了许多图片,多数为他旅途中所摄。
自8年以来,作者已在深圳、杭州、台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他的文风一如既往,轻淡雅驯、诙谐隽永。
7.《地铁之诗》收入二百余首诗歌,每首诗并有名家的品评文字,将你的碎片时间融为诗意人生,让人潮拥挤的地铁车厢成为极富诗意的角落。
人潮拥挤的地铁车厢,人们忙忙碌碌,赶往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若干时光。
这里,见证了时间的流逝,承载了梦想与希望。而在这拥挤的一隅,翻开一本诗集,品读一两首诗,时光会就此停驻,生命会渐渐充盈。
希望它能成为你旅途中的伙伴,将你的碎片时间融为诗意人生,让人潮拥挤的地铁车厢成为极富诗意的角落。
8.《高铁之诗》:收入二百余首诗歌,连接乡村和远方;所选诗歌雅俗共赏、短小精干,涵盖古今中外,充实旅行的时光。
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台,人们跌跌撞撞,前往家和未知的远方,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若干时光。
这里,钩织了空间的想象,寄托着勇气与思念。而在这拥挤的一隅,翻开一本诗集,品读一两首诗,时光会就此停驻,生命会渐渐充盈。
这本《高铁之诗》收入二百余首诗歌,每首诗并有名家的品评文字。
希望它能成为你旅途中的伙伴,将你的碎片时间融为诗意人生,让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台成为极富诗意的角落。
活动预告
文末赠书福利
的读者,将获赠蔡教授签名本《我的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