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不同时代,西方国家经济思潮演变概况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3/1/22

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从而创造有效需求。政府可以实行通货膨胀等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生产、减少失业,最终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传统的经济学体系出现了漏洞。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学是以个量分析为主,通过对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行调节社会的种种矛盾的结论,并据此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的经济政策。

另一方面,凯恩斯则偏重于分析总量变数,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不能自行协调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据此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使得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各国的主导经济思潮。因而,西方经济学界把50年代和6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称为“凯恩斯时代”。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与金融自由化

70年代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滞涨(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使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等理论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从而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经济学,为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其典型的代表学派主要有现代货币主义、弗莱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其主要的政策主张是减少政府干预,实行减税、放款或取消各种政府的规章和条例,取消或减少政府的经济管制,强化市场机制。

在80年代,新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在金融部门。在美国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对利率、信贷的管制,实行金融价格自由化,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内容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取消对金融创新工具的限制。

现代货币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又被称为“滞胀”经济学,代表人物是米尔频.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产生是凯恩斯主义失败的结果。其经济理论的研究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是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以合理稳定的资币供应量来稳定物价和保证经济增长,并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利息率、失业率,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尤其反对采用财政金融政策干预货币供应。他把70年代的滞涨归咎于国家干预经济,它破坏了自由经济自身的发展。70年代开始,美国采取了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应当注重货币供求的均衡,产出是由货币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不能通过利率调节。名义货币量的增加最初可能导致利率下降,但随着总需求的扩大,价格会很快上升,实际货币量下降,最终会使利率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不应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范围狭窄的金融资产的利率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以多种形式影响支出。因此,应从更广阔的相对价格的角度去理解货币传导机制。他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根据经济规模的大小,为货币供应量确定一个较为长期的合理的增幅,并借助货币政策工具使其保持在这一幅度内,就能使经济在低通胀的条件下稳定增长,并达到理想的就业水平。

美联储在70年代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标志着货币主义达到了它的顶峰。现代货币主义经济理论的明显不足是缺乏系统化的配套措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难以应付多种严重的经济问题。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是在80年代美国兴起的经济思潮,其背景是为里根政府提供理论根据和政策主张。它的两个理论根据是“萨伊定律”和“拉弗曲线”。供给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是需求问题而是供给问题,认为萨伊定律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真理,主张“回到萨伊去”;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只要刺激供给就能创造需求。

其政策主张是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以增加个人储蓄,扩大企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稳定货币供应,实现低通货膨胀;发挥企业微观活力,加强市场竞争,等等。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强调金融结构作用(其观点是,由于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因而货币政策对于实际经济活动是有效的。

然而传统理论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善的,因此货币传导机制忽略了信贷潜在的重要影响,将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全归功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即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改变了利率,从而改变支出)。这一时期,如何控制通货膨胀成为美联储的首要调控目标。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新制度经济学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中期其影响不断扩大。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詹姆斯·M,布坎南和罗纳德·H.科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公共选择的通行标谁和市场行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尊重契约双方的权利是经济秩序的基础。

其政策主张是在公共部门管理体制内建立竞争机制和政府税收与支出的约束机制。科斯定律的核心是交易成本,通过产权界定来解决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资源的配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财产的法定所有权的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

实际利率论与金融市场价格论

90年代以来,美国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利率变化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影响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据的理论:一是费雪的实际利率论。他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资本的供给价格,决定资本供给价格的是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的预期率。

他认为,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调整才会影响实际利率和经济活动,而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则不会带来实斯产出的增加,而只会产生个新的均衡价格;二是金融市场价格论。它强调货币政策对物价以及债券价格、利率和汇率等金照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消费决策。

对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繁荣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思潮的产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在经济发展中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经济思潮的不断演进,才使得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战后生产的恢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刺激了社会生产的加速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使西方各国大规模地更新设备、调整产业;新技术的推广辅之以廉价资源的供应使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发挥了一定的效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70年代以来由经济滞涨复兴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也未能挽救经济的衰退。各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效果甚微。实际上,各国都实行的是混合的经济政策。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衍生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刺激了金融交易的不断扩大。现代经济实质上成了金融经济,各国金融关系的不断加强,使国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此,新兴市场国家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步伐。然而,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上的。

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发展基础的巨大差异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和一体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年以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给世界经济蒙上了新的阴影。人们不禁要问,金融自由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西方经济学界,经济学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鲁格曼教授为代表,主张加强国家于预,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实施管制;二是以哈佛大学的萨克斯教授为代表,主张新兴市场国家完全开放市场,放任货币贬值,实行私有化和削减开支等政策。

三是以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教授为代表,主张折中的观点,有控制地开放国内市场,严格实行高利率和财政紧缩政策,继续吸引全球投资者,同时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并实施由西方资助的稳定经济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