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又“搞事情”了。
前几天,迪奥发布了一组亚裔模特拍摄的彩妆宣传照。
但很多海内外网友都直指第三张照片有“内涵”:
“第三张照片非常怪异,你知道什么意思吧(种族歧视)。”
也难怪网友质疑,在这张照片中,模特使用两根手指提拉起了眼角。
有人说:是不是太敏感了?这只是为了展示产品。
网友们立马甩出了白人模特的宣传照进行对比,色调明亮,配以鲜花。而这组亚裔模特的照片,使用了豹纹元素,从整体配色到模特眼神,偏冷峻暗调。
可网友们认为这是明显的区别对待,但似乎又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
事件持续发酵上了热搜。
于是,迪奥官方悄悄删除了这张照片,但未作出任何解释和道歉。
网友们又怒了:
“图片删了,就当没发生过?”
“迪奥,你这个惯犯,这是第几次了?”
一面是网友的愤怒,一面是迪奥的平静。
那么,这次到底是迪奥真歧视,还是我们太敏感?
中国有句俗话,叫“事不过三”。
可这些年,迪奥在种族歧视,挑衅国人底线的这件事上真没少做。
早在年,迪奥就曾搞出一张引发网友众怒的“阴间照”。
当时,迪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艺术展,有一张照片中的亚裔女模特,一脸雀斑,眼神阴鸷,发髻油腻,表情邪魅,还戴着清朝护甲……
“艺术要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网友们毫不客气地给出这样的评价。
而让网友们觉得最不适的,莫过于模特脏兮兮眼影下的“眯眯眼”。
很多网友痛斥照片涉嫌“歧视丑化亚裔形象”。
对此,《中国妇女报》发文指出:这背后夹杂曲解中华文化,丑化中国女性的意图……
无独有偶,年,美国两名主持人在世界杯小组赛直播中,对韩国人“拉眼角”,被无限期停职,并公开道歉。
年,塞尔维亚女排对战泰国队,一球员冲着对手“拉眼角”,被禁赛两场并罚款,发表道歉信。
年,在英超切尔西对战阵热刺的比赛中,观众席上有名球迷对韩国球员孙兴慜,同样做出了这个涉嫌种族歧视的“拉眼角”动作。在韩国引发巨大争议。
……
曾有人在街头采访过韩国人:对于欧美人做拉眼角、眯眯眼手势有什么看法?
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有被冒犯到,这个手势本身具有种族歧视的含义。
有众多“歧视”风波的前车之鉴,所以难怪网友这次反应如此激烈了。
当欺辱没有成本,便被无限循环使用的道理连小孩子都懂,更何况成年人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能怪网友们敏感。
为什么我们对“拉眼角”这么痛恨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拉眼角”这个动作背后的特定意义。
拉眼角就会形成眯眯眼,这是19世纪西方文化中,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是对亚洲人长相的模仿和嘲笑。
这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种族歧视”。
年,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写了一部叫《傅满洲博士之谜》的小说。
这个萨克斯·罗默压根没来过中国,却创作出傅满洲这个代表邪恶的形象。
他身穿着清朝长袍,戴着官帽,眼睛细又长,留着八字胡,以欺压和虐待白人为乐。
傅满洲是在种族歧视下诞生的人物,往上溯源其实就是19世纪西方的“黄祸论”的种族思想。
何为“黄祸论”?
该理论认为黄种人对于白种人会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白种人必须联手一起对付黄种人。
听上去是不是一种非常扭曲的民族主义理论?
但是,西方人信了。
此前,年的淘金热兴起后,很多华人被贩卖到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做苦力。
他们实际上拿着极少的工资,过着困苦的生活。可他们的出现,让一些懒惰的白人丧失了工作机会。
大量群居的华人令西方人觉得不安,他们开始变得恐惧和厌恶华人。
所以,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年美国《排华法案》,以此将美国的不幸全都归咎于华人苦力,对华人的贡献却只字不提。
实际上,由于长时间的漂洋过海,华人们被关在暗无天日的船舱,缺衣少食,饿到瘦骨嶙峋,自然颧骨凸起。
从船舱里放出来时,一见到刺眼的阳光,他们睁不开眼,眼睛便眯成了一条缝。
所以,西方人眼里认定所有的中国人就是这幅长相。
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姜文有句台词:“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他的脸上就应该长着麻子。”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一方面在疯狂地瓜分中国,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挖得千疮百孔。
一方面,传教士们又夸张地描绘着西方人如何被义和团欺负,这又令西方人倍觉恐慌。
所以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这个形象,完美地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他一口气写了13部,还搬上了好莱坞大荧幕。
于是,在各种大肆宣传下,华人的形象被进一步扭曲、丑化。直至今天,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如今,时移世易,再拿以前的刻板印象来定义国人,就实在是不合时宜了。
年,某汽车品牌在欧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