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确定且肯定,我是一个伪恐龙迷。我只是对恐龙充满了好奇,如果真要天降“恐龙”,我想,我估计也是叶公好“龙”,会被吓得瑟瑟发抖吧。
但是,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我对恐龙以及恐龙背后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想要去了解探究。要知道,最后一批恐龙在第一批人类演化成功之前的万年就灭绝了。尽管间隔了如此之久,我们从未见过活的恐龙,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它们的敬畏。恐龙作为庞大的史前巨兽,形象风靡全球,任何古生物都没有恐龙这般,一如既往地令人着迷!
可究竟为什么恐龙缘何能从一众古生物中脱颖而出,引发人类持续几个世纪的狂热?它只留下有限的化石骨骼,却为何能激发无限遐想?它曾出现在神话传说中;它引发了激烈的化石狩猎;它成为博物馆无可争议的镇馆之宝;它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品牌标志上……为什么呢?你也许不知道,但真正的恐龙迷们,早就开始了探究。
2、
数不清的恐龙绘本,令人着迷的恐龙博物馆……这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恐龙迷们最基础的表象,你知道真正的恐龙迷们知道些什么吗?他们沿着历史、文化、科学的路线,逆时光去寻找属于恐龙们的秘密。美国文化学者博里亚·萨克斯(年获得美国全国独立学者大会颁发的爱森斯坦-德莱西奖最佳学术文章奖。已出版20余本书籍,多数探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著有《乌鸦》《神话动物园》等)就是其中一位,继《神话动物园》《乌鸦》,他将探究的目光转向史前巨兽“恐龙”,献上纵贯千年的恐龙文化大赏《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
不光如此,这本书的翻译,由我国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及其长期合作者李锐媛担当译者。他们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詹姆斯·李·威尔逊奖得主。专注于四足类遗迹化石的研究,推动了四足类遗迹规模性研究的发展,重构了中国四足类足迹的整体分布,揭示其古生态学意义;亦专注于中生代琥珀脊椎动物包裹体的研究,丰富了龙鸟等脊椎动物的软组织细节认知,填补了其在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在NatureCom.等国际期刊发表余篇科研论著,被引用余次,并出版翻译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书籍,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
而李锐媛,邢立达恐龙实验室团队合作伙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长期从事医学、古生物学领域翻译工作,与邢立达合作翻译过多本恐龙及其他生物学科普书籍。可以预见,他们的合作,将开启既专业又趣味的恐龙文化之旅。
3、
讲恐龙,那些你知我知的事情:什么是三角龙、雷龙,他们什么有什么特点,怎么繁衍……我们的恐龙书籍,博物馆足够科普了,我们不需要科普,我们需要的、好奇的,更多是恐龙背后的秘密,对的,博里亚·萨克斯非常清楚。《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不是科普书,而是一本结合大众科学、流行文化和公众观点的恐龙文化书籍。
就像书本封面标题“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一样,整本书引着你进一步思考:见所未见的史前巨兽为何能持续出现在人类文化中千百年?不同时代里,恐龙又被赋予怎样不同的寓意?它是真实存在,还是幻想大于存在的生物?从远古神话到当代主题公园,恐龙对人类文化、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人类与人类对恐龙认知的相互影响,恐龙与人类命运的协奏曲,一直在奏响,恐龙被当作人类参照自身的镜子,同时也随着人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