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9日,“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的回顾与启示”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在发言中谈及了金融危机的来源,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分享了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索。
以下是发言整理。
亚洲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国家货币危机所导致的流动性枯竭和市场恐慌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我们对它的认定,它不是实体经济的危机,它也不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所说的危机,它是一个金融危机,而且它是一个国家货币,也就是泰铢的危机。但它影响了其他的一些亚洲的国家。几周之内,当时我们就看到了泰铢的贬值幅度是巨大的,并由此产生了对金融领域的冲击和金融市场的恐慌,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的枯竭。
在东南亚国家都发生了这种流动性枯竭,而且后来我们又看到了几周之内这种流动性枯竭又传递到了韩国,所以这已经不是基本面的事了,它是一种恐慌。
当时各方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方式并不明智
当时大家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并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明智,包括美国、IMF的应对,其实都不是十分明智。我们发现当时IMF对于这样的金融危机的认定是有错误的,他认为这是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基本面的问题,更多的是恐慌、是情绪。所以在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和错误的指导下,当时要求进行结构改革以及实施双紧政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危机就滚雪球一样的变成了更巨大的错误。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与亚洲金融危机相似
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整个国际层面的衰退,也是从恐慌开始的。雷曼兄弟在9月份倒闭,引发了巨大的恐慌。亚洲金融危机和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实都是恐慌。而且国际体系的应对更多的时候是是不明智的。导致了后面让人不想看到的结果。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最后借款人,一个最终可以去求助的一个国际机构。
疫情后的货币政策转向
年疫情开始,我们就看到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了一些转向。如果没有这样的货币政策调整,肯定就会在疫情当时发生一些金融危机。而现在,我们看到各国都有通货膨胀的风险,欧洲央行也正在紧缩信用。这有可能会开始一轮新的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中传导。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违约发生,在未来的几个月当中,可能更多的国家都会面临违约风险。
国际合作必要且迫切,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合作风险和脆弱性
我认为有必要在未来的几个月进行国际合作,否则新兴经济体会面对很大的挑战,如果中美欧可以合作、IMF能够理解它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提供流动性,而不是进行紧缩的话,事情还可以得到好转。
但是现在地缘政治确实不容乐观,美国并不是一个非常好合作的对象,中美之间的一些冲突也可能会加大一些风险。实际上脆弱性是很高的,我希望20国集团仍然能够成为一个合作的渠道,也非常希望中国、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能够坐下来好好地谈一谈,讨论如何提高金融流动性,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以及未来潜在的危机等话题。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吸取金融危机教训并建立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去学习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不能不断地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一定要更好的进行国际合作,我们这样才能够来建立更好的、可靠的多边体系,比如说我们说到的亚开行、亚投行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渠道和平台。
在现在不确定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吸取前车之鉴,不要再重蹈覆辙。现在有疫情的冲击,有俄乌冲突,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系统性、的长期的、多边的国际金融体系。
整理-涵睿、夏天
排版-泽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