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发展 >> 正文 >> 正文

国际空间站的氧气从何而来是来回输送氧气罐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4/12/26

在这届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法国预演巴黎八分钟赢得一片好评,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个片段是,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以蓝色星球作为背景,使用萨克斯演奏马赛曲的画面带给人一种极致轻柔的浪漫感。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佩斯凯几乎是悬浮在空中,没有穿戴任何供氧设备却仍旧气定神闲,这足以说明空间站里是有足够氧气的。

可我们都知道,太空和地球不一样,氧气稀缺,而空间站的宇航员的日常活动都离不开氧气,所以他们每天要用掉多少氧气呢,这些氧气都是怎么保存的,最重要的是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获得?只能从地球运输上去吗?

空间站又被称作太空间,是一种在距离地面高度约千米的地球轨道上运行的长时间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它的作用就像一个休息和工作使用的站点,航天员通过飞船到达到太空,以空间站为据点,在此做实验和观察。

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基本长期都有航天员驻站工作。空间站和飞船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具备有返回地球的能力,所以它上面的物资基本多数需要飞船来运输。

普通的物资还好说,但如果氧气和水这种基本属于大消耗的东西也需要通过运输供给的话,那量也太大了,且花费巨大,也不好储存。因此,这也就要求它本身需要有一个生命保障系统。

最早的空间站礼炮1号是由前苏联设计研发并成功送入太空的,而在他们之前载人上天的,则是迈出人类第一步的阿波罗11号。

因此,空间站的建设经验有很多地方都是从载人飞船上发展改进总结来的。

比如作为需要提供人类适应环境的最大问题——舱内氧气问题,在载人航天初期,就因为用氧的问题出过致命的错误。

日常生活中,我们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20%左右的氧气,外加一些其它的混合气体,载人航天在初期时的设想是,让宇航员呼吸纯氧。

纯氧的体积相对更小,可以携带的量更多,方便宇航员自由地呼吸。就是这样的设计,年飞船在地面上测试时,宇航员被火杀死,同样的原因,年阿波罗1号在进行地面测试时,宇航员携带的纯氧被电缆火花点燃,导致三名宇航员牺牲。

血的教训,使科学家们意识到,纯氧并不是适合于舱内环境,危险系数极大。苏联航天载人由此后改成了混合气体,延用到后期的空间站也一直使用混合气体来给宇航员提供呼吸。

载人航天一般是利用低温储存氧气的方式来供氧,但是使用低温储存的氧气有限,而高压储氧则花费巨大不说,其重量和容量便很令人头痛。

毕竟飞船本身就那么点大,上天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开展实验可不单纯地只是为了上太空吸两口从地球带来的氧气。而且空间站的存在也是为了往后宇研员能在此开展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在此居住和生活,所以必须配有能长期运作,自体供氧的方式。

因此经过科学家们不懈地努力和钻研,目前的空间站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统,通过电解水来制氧。

电解水制氧方式是指电流通过水,将水分解成氢气与氧气。也就是说,现在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可以在水的电解中得到可以呼吸的氧。那么,水又是来自哪里呢?

这就关系到了空间站的水回收系统,和氧气一样,水同样属于生命保障系统的重要部分。水回收是指回收座舱内的冷凝水和舱内的水蒸汽,宇航员的汗液,甚至尿液等经过循环后得到干净的水。

宇航员们日常用的、喝的水都来自这里,电解利用的水也是来自回收系统。水经过电解后,除了产生人体需要氧气,还会产生一部份的氢气,为了防次气体被二次污染,这些氢气需要排出到太空舱外。

有了电解水的缺氧方式,空间站内的氧气基本都是自体供给,但是身处在太空本身就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人在缺氧的情况下,最多十几分钟就会失去生命,因此氧气的供给十分重要。比如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偶尔会出现故障,导致电解水系统无法进行有效运作供氧。

所以碱金属供氧也成为空间站制氧的方式,比如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就安装有固体氧气发生器,能够通过碱金属过氧化合物等化学物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这种方式除了可以得到我们呼吸所要用到的气体,甚至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到废气当中的二氧化碳。还可以使其它废气通过含有氢氧化锂的过滤器解决,通过相对应的化学反应,如辅助超氧化钾等产生呼吸所必须的物质,以实现彻底循环。

空间站除开电解水,还有固体制氧的方式。

利用液态氧推进剂以及高氯酸锂罐作为备份。可以说是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科研队是非常用心了。高氯酸锂经烯烧可以生成气态氧气,一个罐子的气态氧就可以为一名乘员提供达1天时长

年开始,国际空间站上便一直有宇航员长驻,基本保持在六人左右,空间站每天绕地球转16次。最长的记录是佩吉·惠特森,他创造了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最多的总时间记录,为天。

在太空中连续最长时间的记录为四百多天,由此可见,空间站里的氧气供给是很充足的,并且可长期供给。

像中国目前的天宫实验室,空间比较小,当上面没有宇航员的时候则可关闭运作系统,等待下次使用的时候再使其运转就可以。

我国的空间站自年制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后便一直处于大跨步向前的状态。

在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已经完成了在轨测验,按照预期,属于中国的、独立的以一国之力建成的空间站系统有望在年左右建成。空间站能够保障工作人员在上边工作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是人类已经从当初的一小步,到如今的每天在太空之中往复来回镀步,自如呼吸。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相信,在科技在航天业的发展下,我们会离群星越来越近。

文/八道先生

参考资料:

1、《空间站水电解制氧技术》,曾庆堂、郑传先

2、《空间站电解制氧技术研究进展》,李俊荣、尹永利

3、《自由号空间站的生保系统》,滕育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