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东余杭路弄往里走,一幅幅旧改的横幅、标语,或悬在头顶,或出现在墙边,预示着这个破落的老弄堂即将出现的变迁。
在红底白字的“旧区改造来之不易”“阳光政策圆梦新居”等横幅之下,居民们拎着小菜或痰盂穿梭期间,个子高的人有时需要低个头,避让着悬挂在两屋之间、还滴着水的衣服。
弄堂深处,一群背着黑色琴盒的老人,引人注目。
这天,他们走进禄寿居委会活动室,熟练地打开琴盒,露出金灿灿的萨克斯,背起来,挨个坐在椅子上,每人前面都放着一个琴谱。随着62岁的张力根一声“预备,起”,一曲萨克斯合奏的《我和我的祖国》飘了出来。他们个个都特别卖力,虽然谈不上专业,但是曲调的韵味显而易见。
这是一支刚刚组建5个月的老年萨克斯小乐队,12位成员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旧改居民。10月17日,虹口历史上体量最大的东余杭路(一期)旧改项目正式启动签约,包括乐队老人在内的余户居民即将告别蜗居。一曲终了,他们静默了一会儿,弄堂里似有余音缭绕。
队长张力根
队长兼老师张力根,喜欢自嘲:“其实我也是个半吊子啊”。8年前的夏天,他送外甥女高考,等候时走进江湾镇的一个公园溜达。走着走着,就被一阵萨克斯音乐吸引过去,音乐来自两位手捧萨克斯的老者。张力根在边上静静地听了一阵,等老者停下来,递上一根烟,和他们攀谈起来。原来,其中一位老人已经吹萨克斯20多年,还有一位是近70岁才开始学的,学了三年,已可以吹奏地像模像样。
聊完以后,张力根去接外甥女的路上就一直在想:人家近70岁还能开始学,我才50多岁,等到60岁退休了,为什么不可以试试?
年,经朋友介绍,他师从一位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踏上学习萨克斯的旅程。这位老师定居杭州,张力根往返于沪杭之间,一周学习两次。老师感动于他这么大年纪两地跑的诚心,坚持没收他任何费用。张力根至今记得老师的原话:“你能坚持学不容易,来回路费和住宿费已经不少了。”这也是张力根至今坚持不收小乐队学员费用的原因。“我遇到了好人,他的精神鼓舞了我,希望把这样的好做法传承下去。”
5个月过去,小乐队可以完整地演奏出越来越多的歌曲了,围观的邻居或路人,竟会拍手喊道:“再来一个!”张力根说:“我真没想到,一群没基础的阿姨爷叔,会有这么快的进度。”
闻声而来的邻居
张力根的学员们,大部分是老邻居。
人称“小六子”的朱海广,就住在他的对门。这几年,老听到对门传出悠扬的萨克斯琴声,年轻时就对音乐感兴趣的朱海广心动了。5月中旬,他迈进张力根家门,听了一会儿之后,张力根递给他一根萨克斯:“吹着试试”。他注意到,张力根家里有4根不同的萨克斯管,被告知:“家里原来有7根呢,因为快要动迁了,处理掉3根,剩下的4根分别是高音管、中音管、次中音管和小号管”。
朱海广吹了一下,觉得挺费劲。张力根在一旁笑说:“技巧没掌握,自然费劲。吹萨克斯可以练肺活量的。你想学的话,我教你。”能练肺活量,这几个字,又在朱海广心中震动了一下。他的心脏不好,随着年纪增长,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能练练,应该是个好事。”朱海广想。
朱海广这一学,又给张力根带来了两位学员。为了学习萨克斯,老人们都掏出—元专门买了萨克斯管,随着技艺长进,有的人还有了升级换代的想法。朱海广说:“为了自己喜欢的爱好,值!”
教学员时,张力根言语不多,却要从口型、手势、气息、指法等,每一个环节盯着他们。学员们初学,起势往往掌握不好,而这直接关系着气息、音色,张力根就一遍遍地让他们练。
约定重返北外滩
眼下,这支老年萨克斯队想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和时间赛跑”。随着旧改临近,老人们深知,大家这样每天聚两次训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张力根在东余杭路弄2号居住了63年,老俩口和儿子蜗居在不足20平米的老宅。生活的艰辛,不必多说。他的妻子邹速蓉记得“和老张结婚时,他就说这里快动迁了,盼了近40年总算等到了。”相比之下,儿子儿媳就幸运多了。小俩口刚刚领证,很快就要搬离旧居,住进新房了。
可这些天,张力根在这条生于斯、长于斯的弄堂里走着,却难免伤感。萨克斯队里的其他老邻居也一样。不舍弄堂、不舍北外滩,更不舍老邻居兼队友。
当萨克斯合奏的《送别》音乐悠悠响起,张力根和他的队友们许下一个心愿:等他们学艺小有所成,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会重返北外滩,为旧居之地的父老乡亲们作一次精彩的汇报演出。
为了这个心愿,他们约定,以后每周一次、去一位队员家附近训练,张立根也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