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便是书中的一章一节,但是要读懂一本书的真正内涵,却需要走进去,去细细品味每一处标点,每一个字符,品味字里行间低回不尽的韵致。
北京的那一条条曲曲折折的胡同,那一处处静水环绕、碧荷簇拥的水榭亭台,那让人一步三回首的小吃,便是一篇美文中那一横一竖的方块字,便是情感无限、灵动飘逸的一逗一顿。
从来不知道北京这本大书里还有如此精彩的世界。
北京,这是我到过无数次的城市,也是我最铭心刻骨的城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是我步履踏过的最多的一个城市,春天的风衣,夏天的薄衫,秋的长裙,冬的长靴,都在这个城市留下过影子。从没有一个城市在我心中如此固执地清晰着,它拽着我的步子,一次次迈向它,而它以千年古都的雍容,小巷胡同的悠远,以它的绿瓦红墙,画栋雕梁,让我醉了一季又一季。”
本以为已经读懂了你,其实以前我打开的仅仅是扉页,浏览的仅仅是章节。
胡同风韵
说起胡同,就不能不提北京的胡同。胡同,就是小街巷,在各地的称呼不同,含义却是一样的:在上海一带叫“里弄”,在江南一带叫“巷”,但是在苏州却是叫“巷弄”,明显把二者融合起来。老北京的胡同据说有余条,名称各异,也有称“巷”的,比如南锣鼓巷;也有称“街”的,比如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是一条很短的胡同,位于什刹海旁。我是在五月的一个夕阳西斜时分走进这条不足米的小胡同的。走进去,似乎就是在江南了。北京城宽阔的街道,沿街两旁的古槐,一地的槐香都被挡在胡同外了。扑面而来的是浓重的江南的味道。窄窄的小巷,一层的建筑,青石板的路,是烟雨江南的感觉。可是细细玩味,那店铺的门楣,那建筑的青砖,那店内的陈设,都弥漫着老北京的古旧之风。店铺内的古玩字画居多,虽则真假难辨,却也古韵悠悠。陈设最多的是旱烟袋,其大小形状颜色,让人眼花缭乱。我想这条胡同的名字必和这些烟袋有关。看着那满满柜台的烟袋,似乎让人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农村,那时,村里的老人几乎人人一个旱烟袋挂在裤腰上,劳作之余在树荫里一蹲,旱烟就抽了起来,水浒三国一通,重又走向农田。
总有些什么东西在不经意中勾起那些陈年往事的记忆。
游走在斜街的古玩字画里,就觉得是走在远古的时光里。特别是那些古拙的明信片,或手绘或印制,都是上个世纪的回忆了。小小的一个胡同,人流不息,即使在灯火亮起来的晚上,这里依旧是休闲热闹的场所。
两个小时恋恋不舍的时光就消磨在这里了。等夜色完全笼罩了这条斜街,我穿过帽儿胡同,到了北京最具特色的一条胡同——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胡同里较长的一条,将近米,且历史悠久——与元大都建立的时间(年)属于同一时期,有余年历史。所以,到北京逛胡同,不能忽略了南锣鼓巷。
人流依旧如潮。店铺依旧林立。街道不宽,不足十米,一街两行的店铺均为一层平房,青砖灰瓦,古朴自然,一如刚走过的那条斜街,但这里的建筑有最讲究的装潢,那就是门牌。
一块八角形的木牌,篆书“无语”,默立街旁;一条大红的长方形的门牌是“一花一朵”,夺人眼目;如大海一样蓝色的木牌上是“窗外”,似乎是琼瑶小说里的世界。这家叫“素味手工”,进去是一家手工皮具店,回头客盈门;这家的牌子是“沙漏咖啡”,有咖啡的香气飘过街巷;这家很具古典风的“金粉世家”是一家旗袍店,有旧上海的气息弥漫开来。
却是鲜有吆喝叫卖声。街道两旁的树木不多,是在长久的岁月里遭到了浩劫还是自然老去了,不得而知。偶有几棵大树,树冠如巨伞,遮住了整个街面,树龄都在百年以上。一眼望过去,感觉所有的店铺几乎都被遮盖在时光的深处。
这里最具特色的还是酒吧。北京城最集中的四合院在这里,酒吧就开在这些四合院里。每间酒吧的门口有常常两串的红灯笼悬挂,当夜色四合,红灯笼亮起来了,古朴的胡同又多了一份古典。酒吧里的音乐歌唱却是现代的,歌手的嗓音似乎是千帆过尽的江岸,吉他的伴奏恰似长风掠过湖面,而萨克斯的如泣如诉仿佛让夜色凝滞。
这里的酒吧是安静的。不远处就是人头攒动的后海,是后海酒吧的摇滚乐。四合院内松软的靠椅或者大大的沙发围成一圈,让人是回到家中一样的放松休闲。音乐如溪流淙淙,流过南锣鼓巷的夜,朦胧的红灯笼把一份远古的情愫渲染的恰到好处。
举目处,绿色染透眸子。盆栽的植物从门口一路排放到院内,甚至悬挂在窗台,高高搁在墙头。有的藤蔓植物还爬上了房顶,锯齿形的叶子给小巷带来了初夏的气息。
穿梭在北京的这些胡同,看罢传统,也看罢现代;看罢过往,也看罢当下。时光在这里老去,记忆在这里唤醒。当我离开这些胡同,总在午夜梦回里看到那些明亮的阳光,迷离的灯光,听到那些音乐里的舒缓或悠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