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
《晚熟的人》:一个人最大的自律,是整理自己
青年问弘一法师:“我有能力,为何总是感到疲惫不堪?”
弘一法师回答:“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你没能整理好自己的生活。”
杂乱无章的生活,注定让人疲惫。
所谓整理,其实是一场自省的过程,反思自己需要什么,摒弃什么,从而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想要重拾轻盈的人生,需要对自己进行定期整理。
生活说到底,是取悦自己的过程。
整理,无异于对身体和心灵及时排毒,然后,呈现给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01
整理,让生活明朗。
诗人洪迈在《夷坚志》中写道:“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最近,28岁日本小哥的明窗净几,走红了朋友圈。
他的房间物品很少,但看上去精致且有品味。
他曾经是一名重度囤积爱好者,家里堆满了各种物品,整个房间拥挤不堪。
直到某天,他恍然惊觉,自己不愿待在家里,是因为家里凌乱的状态让他疲惫烦躁。
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
当他整理出不需要、不适用的物品,并且勇敢和这些物品进行告别之后,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整理之后,生活的空间增大很多,视觉上更加通透敞亮,拥有的自由仿佛也随之更多。
经过整理,物品变得少而有用,清洁变得简单有效。
干净明亮的房间,井井有序的摆放,让心情变得格外舒适。
在家办公或者写作也更加专注,这为他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他用自己的实际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好的生活,就是简单干净。
英国作家塞缪尔说:
“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件东西都应在自己的位置上。”
物尽其用,不被物质束缚着的人生,原来是如此轻松愉悦。
再好的东西,若没有利用价值,就形同虚设。
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学生们的再三邀请,来到集市逛了一圈。
学生说:“集市上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此行,一定会满载而归。”
逛完集市,苏格拉底说: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确实如此。
我们想要的东西总是太多,而真正需要东西其实很少。
当你占有的过多,又不能物尽其用,不仅浪费了物品资源,而且妨碍了生活品质。
02
整理,让情绪稳定。
听过一个故事:
罗森是萨克斯手,收入不高,然而他整天乐呵呵,对什么事都表现得很乐观。
罗森很爱车,但是凭他的收入,买车是不可能的。
他总是说:“要是有一部车,该多好啊!”眼中充满了向往。
有人逗他说:“你去买彩票吧,中了奖就有车了。”
于是,他买了两块钱的彩票。
幸运的是,罗森凭着两块钱的彩票,果真中了大奖。
他用奖金买了一辆车,他终于如愿以偿。
大家经常看到,他吹着口哨在林阴道上行驶,车身擦得一尘不染。
然而有一天,罗森把车泊在楼下,半小时后下楼,发现车被盗了。
朋友们得知消息,想到他那么爱车,都很担心。
大家便相约来安慰他:“罗森,车丢了,你千万不要太悲伤。”
罗森大笑起来,说道:“嘿,我为什么要悲伤啊?”
朋友们疑惑地互相张望。
“如果你们谁不小心丢了两块钱,会悲伤吗?”罗森接着说。
“当然不会!”有人说。
“是啊,我丢的就是两块钱啊!”罗森笑道。
良好的情绪,犹如春风化雨,令人瞬间舒畅。
反之,不良的情绪,会让人无限放大困苦与焦虑。
就像一条蛇,它爬过一根锯子,被割伤了。
它很生气,转身咬住锯子,结果把自己的嘴也给割破了。
蛇愤怒了,它认为是锯子在攻击自己。
于是它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用尽全身力气想令其窒息。
最后,它被锯子锯死了。
蛇到死都不知道,害死它的不是锯子,而是自己的错误情绪。
为错误情绪买单,等于自我伤害。
有川真由美说:
“情绪如同马车,理性是缰绳,手腕高明的驾车者懂得平复自己的情绪,安抚和取悦它,并且心情愉悦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
整理情绪,就是找到滋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驾驭情绪,才能让自己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稳定的情绪,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养生。
03
整理,让圈子干净。
作家马德有句名言:
“干净的圈子,一般都是小圈子,人不多,三五人甚或二三人。
一个人数庞杂的圈子,难免就会泥沙俱下。”
电视剧《天道》中的丁元英,就是一位深谙减法哲学的高手。
从丁元英在古城隐居的那段生活,可以品读出几分真相。
丁元英为什么要去古城?偌大的北京难道找不到一处养神的地方?
其实,是不善拒绝的丁元英为了屏蔽北京的圈子,才只身前往陌生的古城。
他选择了静音模式,不凑热闹,不想乌七八糟的事情,让自己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文化属性”里。
享受独处的人,尤其懂得断舍离,这样才能把精力和时间留给自己。
丁元英的圈子非常干净,朋友很少,但却都是很硬的朋友。
他与好友韩楚风,平时只是偶尔联系。但是,这丝毫也不妨碍两人之间的交情。
只要有事,纵然是千里万里,一句话就来到你的身边。
丁元英要去五台山,韩楚风二话不说,推掉一切应酬,陪着丁元英去五台山求个心安。
再看看朋友带给丁元英的礼物,就知道他的圈子有多宝贵。
丁元英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只有三个,抽烟、喝茶、听音乐。
韩楚风带来30条烟和5万块钱,因为兄弟爱抽烟,就让他抽,因为兄弟缺钱,就给他钱。
郑建时回国,带来15斤茶,够他喝个一年半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珍妮知道他喜欢音乐,漂洋过海捎来经典唱片,让他聊以慰藉。
三五个好友,虽不常联系,却彼此了解对方,心系对方,这才是朋友真情。
丁元英的圈子告诉我们:最应该断舍离的,其实是我们的朋友圈。
就像《刺猬的优雅》里所言:
“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只有真正的气味相投,目的干净,才能成为相互欣赏和扶持的朋友。”
二三知己,远胜万千泛泛之交。
圈子越小,越是纯粹,圈子越干净,越弥足珍贵。
04
林语堂说:“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只有舍弃生命中不必要的部分,才能 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不必要的应酬,把珍贵的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整理,既是对过往的复盘,也是对生活的审视,更是让我们拥有明确人生的必经历程。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如何整理;越是整理的人生,越拥有幸福的感觉。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于年出版。由12个故事组成。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者本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刻画的是当代农村社会的众生像,很贴近生活。
莫言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我们可从书中学来智慧,将人性研究透彻。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他用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通过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感兴趣,点击下面商品卡,即可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