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发展 >> 正文 >> 正文

巴黎八分钟,处处是浪漫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2/9/24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719/4658934.html

昨晚,东京奥运会闭幕式如期举行,秉承开幕式的晦涩与风格化,这场闭幕式同样很难评价,但显而易见,它对普通观众依然不太友好。

幸运的是,这晚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巴黎八分钟」,甚至有网友写道:为了看这八分钟,我竟然足足看完了开幕式!

短短八分钟里,法国人把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展现给了世界。

跟着《马赛曲》环游巴黎

「巴黎八分钟」的开头,是法国国歌《马赛曲》。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国歌一样,《马赛曲》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的年代。

十八世纪末,阶级矛盾与经济阻滞笼罩着法国,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在一次当地爱国主义盛典之前,写下了《莱茵军团进行曲》。

不久,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就传遍了全国。在这首歌完成的三个月后,年7月,法国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浩浩荡荡开进巴黎,同时也让这首歌风靡马赛,因此得名《马赛曲》。

而拥有如此厚重历史意味的一首歌,「巴黎八分钟」演绎《马赛曲》的方式,却将其聚焦于现代巴黎。

《马赛曲》的开始,只见一位乐手伫立在法兰西体育场前,这里曾作为法国年世界杯的比赛场地,也是年巴黎奥运会的主要场馆。

画面转切到巴黎圣母院前,琴声从几位小提琴手手下缓缓奏起,飘扬在塞纳河上。

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巴黎圣母院,是这座城市最具象征性的地标,也是它最忠实的守护者。

庄严恢弘的卢浮宫里,马林巴木琴声在胜利女神像面前响起,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的乐章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跨时空交融。

镜头再度转切到LaREcyclerie回收工厂,钢琴声在琴师指尖飞扬。这里曾是巴黎的一个旧车站,而后被改造为一个绿色生态中心,提供各种兴趣活动如园艺、写作等供居民体验。

在这里,巴黎“合作共享”的城市生活理念展露无遗。

随着音乐推向高潮,打击乐将我们带到狄德罗滑板公园,穿着正统的乐手们与背后潮流的年轻人们形成鲜明反差,也彰显着巴黎这座古老的城市,同时流淌着青春活力的血液。

乐器、乐手和这首《马赛曲》,带全世界环游了一遍巴黎。

空间站里的萨克斯风

《马赛曲》的最后,以一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内吹响萨克斯风为结尾。

光是画面的构图、氛围的塑造、以及萨克斯风本身的优雅音色,就构成了「巴黎八分钟」最浪漫的一刻,俨然一幅现代版的“世界名画”。

这位宇航员名叫托马斯·佩斯凯,他是第一位被送入国际太空站的法国商业飞行员,还是一位精通萨克斯风的音乐天才。

年,法国导演皮埃尔·埃马纽埃尔·勒戈夫带来了一部纪录片作品《16次日出》,以宇航员们的生活为核心,带领观众们见证了珍贵的太空任务过程和惊心动魄的太空漫步,也从太空视角饱览了地球美景。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正是托马斯·佩斯凯,他在空间站里吹响萨克斯风的画面,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电影海报以及电影原声带专辑封面。

《16次日出》的片名就自带浪漫气质,因为空间站绕地球一圈是90分钟,一天下来能绕地球16圈,所以一天之内可以看到16次日出。

片中除了这段萨克斯风,还有致敬《小王子》、宇航员给女友画爱心的桥段。直让人感慨:法国人的浪漫真是至死不渝。

三年后,法国人用同样的方式致敬经典,还原了这场宇宙级的浪漫,更让人对年的巴黎有了更高的期待。翻出这部纪录片和它原声带的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个画面将永远留在脑海。

在太空的漫长生活,是普通民众难以感同身受的。孤独、无聊,甚至危险,是组成太空生活的基本部分,因此音乐很多时候成为了陪伴宇航员们的珍宝。

美国宇航员卡尔·瓦尔兹曾在国际空间站生活了天,这天里他将远离故乡和家人、地球和重力。在他出发前,心理咨询人员问他想带些什么,他说:“哦,带上键盘乐器就足够了。”

而在年,美国宇航局和俄罗斯宇航局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拿出吉他和长笛,并组建了一个名叫“AstroHawaii”的摇滚乐队。

有人负责吉他,有人负责笛子,有人负责手鼓(看上去更像是空间站里的设备),还有人负责摄影,就这么完成了可能是国际空间站里第一场音乐会。

遥远的古代,音乐这个文化诞生,它连接了人与人,为生活注入新鲜感;不远的过去,音乐开始打破地域隔阂,让世界有了共同的语言。

而现在,音乐奔向太空,奔向宇宙,成为银河里浓墨重彩的一颗星。

「巴黎八分钟」带给我们的惊喜,就像《马赛曲》最后的萨克斯风一样,静谧而永恒。当这届奥运会悄然落幕,我们的视线转向别处,却也埋下了期待的种子,等待着下一个生活的惊喜。

*编辑:Kikko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投稿、合作: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