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萨克斯之都图片故事人物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2/8/8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518420286668560&wfr=spider&for=pc

与城市相反,音乐在乡村,以经济需求为开端,最终却浸润到人心里,回归或者说无限趋近艺术本来的模样。

文|尹夕远

编辑|赵涵漠

摄影|尹夕远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这座村庄,那味道一定是冷灰色的,它钻进村庄的每一个缝隙,从地面蔓延到天空。铺满整面墙壁的国产手机广告好像是这种色调里唯一的变量,一块不和谐的翠绿。

从村子北边的高速公路上看,这里似乎与中国其他乡村无异。

尽管到处用红色大字写着禁止烧荒的标语,空气里仍旧弥漫着草木点燃后的焦糊味道。

但是四党口村还有一个变量:萨克斯。

这里被称为中国的「萨克斯之都」。比利时人在年前发明的这件乐器,虽然一直无法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常规编制,却为天津南郊的这个小村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半个多小时可以走完的村庄拥有乐器工厂几十余家,生产萨克斯成为四党口的支柱产业。村里每家几乎都有在乐器厂上班的亲戚;由萨克斯组成的乐队成为当地小学的招牌;也有个别工人不只会制造萨克斯,也多多少少会吹奏这种乐器;村里成立了乐器产业园,街边立起了穿燕尾服吹奏萨克斯的乐手雕塑。

在暖和的季节里,白天时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把金黄色的铜片与铜管拼接到一起,到了夜晚,按照一位调音工人自己的描述,他会「带着音箱到玉米地边吹奏」。但现在是冬天,工厂之外我见到的唯一与音乐相关的人士,是村里办丧事请来的唢呐师傅,他的唢呐分三部分,吹嘴、木制的管身以及金属喇叭,他告诉我「喇叭来自村里的乐器厂」。

葬礼还保有一些中式传统习俗,设大棚,点长明灯,放置花圈与纸牛纸马,支一口灶,让前来吊唁的宾客吃席。人们露天点一些柴火,架一口大锅,刺鼻的焦糊味道更重了。当然,还要有音乐,礼乐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礼」和「乐」从来不分家。音乐的部分,就由「半自产」的唢呐完成,两位唢呐师傅坐在灰色的烟尘里奋力吹奏,那声音高亢洪亮,仿佛要刺破命运的霾,把灵魂指引向天国。

唢呐演奏属于民乐范畴,萨克斯却来自西洋乐,一中一西,在四党口村里神奇的融合。

即使在西洋乐器里,萨克斯也是一个异类,它发明的晚,却同时兼具了金属的结构和木管的音色。不像钢琴、小提琴等贵族乐器,萨克斯充满随机性,同样的指法、口型,因气流的强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声音又十分高亢,有调侃说「萨克斯一出声,大提琴6个都淹没」。这种随性的、夸张的、自给自足的乐器,与其他乐器的融合性较差,更适合爵士乐充满即兴表演的音乐形式。

这像极了四党口村的现实生态,走进村里,低矮的平房夹在工厂与田地之间,道路朴素,看不到「砖房外装罗马柱,水泥墙配欧式雕花防盗门,只要是平面都想用瓷砖包裹上」这些中国乡村惯常使用的「简欧」审美。这个村子在城市化大潮中显得极不协调,它貌似落后了,不合群,却自有其生存方式——用乐器生产反哺精神生活。一开始他们只生产零件,后来开始制造整支萨克斯,在数量庞大的工人之中,一些小乐队组起来了,有的出于纯粹爱好,有的则来自厂方的推广诉求。学校也一样,会议室也是孩子们的排练室,同时还摆放着老师的健身器械,乐器由本村的工厂捐赠,幼儿园园长投资了乐器厂,同时也当乐队指挥。

这里没有什么是按照谱子来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随意弹唱,只要好玩,只要达到目的,一切似乎都是即兴的,却又发生得理直气壮。萨克斯产品已经远销海外,出现在欧洲的音乐排练室里,小学的萨克斯乐队也屡次在县市级比赛获奖。

解读一座村庄,经济只是面子,审美才是里子。

萨克斯与四党口,都在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中自我进化着,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经人为之设计,没有千篇一律,反倒自然而然生出一种艺术风格,混杂着难登大雅之堂的底层气质与观念艺术般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

四党口村灰蓝色的炊烟,被随意搭建的电线切割分裂,上升、融化、消失于同样灰蓝色的天空,俨然一副焦糊味道的构成主义绘画,魔幻又现实。好像由萨克斯吹奏的名曲《回家》,飘荡在四党口中心小学放学后的操场上和村民的手机铃音里。

邢萌萌(中)是四党口中心小学萨克斯乐队的辅导老师

学生们的排练室也是会议室和教师健身房

乐队成员在调试自己的萨克斯

四党口中心小学校长刘焕瑜站在校乐队的陈列室里,

萨克斯乐队是小学的招牌

唢呐师傅在葬礼上吹奏,金黄色的喇叭

生产于村里的乐器厂

四党口村看上去并不发达,

低矮的厂房静静立在灰蓝色的空气里

马路上跑的电三轮,装载着几台崭新的萨克斯,

他们被包裹在黑色的乐器袋里

村民晾干的玉米囤积在乐器厂门口

工人把抛光好的部件拿去车间组装

「黑活」指萨克斯制作流程中前期的部分,

包括焊接、抛光等环节,往往伴随着油污和灰尘

抛光好的零件躺在车间等待组装

一名工人正要把一些残次品处理掉

零件被固定在机器里进行抛光,据工人介绍,

抛光使用的是核桃粉,因其软硬适中的质地,

特别适合抛出铜器的金属光泽

「白活」工人正在进行组装

「白活」主要指组装的工作,工人需要

把36个键子组装在萨克斯的大身和脖管上

付广成,来自黑龙江,他自幼热爱音乐,

90年代来到四党口村在工厂从事「黑活」,

曾用7天时间学会吹奏「北国之春」

付广成的哥哥付广举,付家兄弟三人

都来到四党口的乐器制造厂工作,

在粗糙的环境中,付广生还是会

不时拿出萨克斯吹奏一首

乐器厂女工把荧光管伸进萨克斯管道中,检查密封程度

车间的储物柜上贴着乐器图谱

下班时间,两名工人走出乐器厂准备回家。

四党口村有大大小小70余家乐器厂,

乐器生产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周福平热爱音乐,从年开始在村小教书,

教过语文、数学和音乐,还代体育课十年,

他一直负责村小乐队的训练,也兼任乐队指挥,

现在在小学附近的幼儿园当园长。

吹奏萨克斯的乐手雕塑伫立在四党口村的主干道两旁,

这个西洋乐器深深的改变了

四党口村的产业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

没看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