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路,酒吧街。”这是少陵路挂在无数成都人嘴边的印象,且往往紧挨着“九眼桥”、“兰桂坊”,一起成为成都人夜生活的注脚。
一个朋友曾经在少陵路住了一年,搬离的时候丢下不负责的评价:“天天玩,喝酒都喝到没意思,太浮躁。”
▲图源/小马同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都被描述成一个只有夜晚的巨大舞池。早些时候,这条街上的酒吧被无数踩着节奏的年轻人堆满,聚集起声色张扬的江湖,后来铺满街巷的饮食又搭建起另一种舞台。
▲图源/C君
当以夜晚为主要背景的“酒吧”或“美食”成了少陵路的标签,这条路本身与它漫长的白天,倒仿佛成了一种被忽视的,引人探寻的侧面。
西起二环路西一段,东至双元街,沿着少陵路从西往东走,你会遇见桥、市场与小学,路过许多小区与熙攘的人群,最后在东边的尽头抵达酒吧和美食的聚集地。
少陵路的西端是少陵路桥。桥下,肖家河水贴着河床安安静静地淌过,拢起热闹的街道,被岸边的植物与路过的鸟撩拨:
一边的藤蔓和花交缠着开成了红绿色的瀑布,似乎时刻准备跃入。偶尔有白色的大鸟落在水面上,踱上几步,又飞走了——是少陵“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如果试图动动键盘来挖掘少陵路在的过往和历史,在百度搜索“少陵路的历史”,你会看到一个简短又无情的回答:“没有任何历史。”
怎么会没有历史?
往最近的说,少陵路承载了太多成都80后酩酊大醉的日子和年少轻狂的青春。
据说那是少陵路最辉煌的日子,“BABI、88、MUSE、本色……像永远屹立不倒的地标建筑,照亮这条夜幕降临就堵得水泄不通的巷子。”
▲图源/网络
然后蹦迪的人群散了,晃眼的霓虹淡去,十字路口被食物的香气霸占。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火锅店前排的队都比酒吧前的长,“美食”终于成为这条路“酒吧”之后的标签。
“吃不完的串串和烧不干的红汤”——在人们的描述中,一种喧嚣覆盖了另一种喧嚣。
▲图源/奥莉Olivia
但如果往更远的时间深处探寻,“少陵”这个名字自然会让人想到命运深深嵌入成都的诗人杜甫——他自号“少陵野老”。
虽然翻遍了《成都街巷志》也没有找到一个具体的说法,但看看相邻的“安居街”和“广厦街”,就有了一点不言自明的意味:
杜甫曾在成都的茅屋里写下那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句中许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距离少陵路3公里的杜甫草堂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现在的“安居街”和“广厦街”都是不大的小街,以旧式的单位楼为主,院子里时常有花越过墙关涌出头来。
走进去,在旁逸斜出的小巷口,可以看到在大伞下冲壳子的老人和一边干净整洁的蔬菜摊。
四点的巷子尚未迎来人流,菜摊老板安静地坐在一堆五颜六色后露出半个头,面前的蔬菜像排兵布阵一样整齐,等待着饭点前的战役。
巷子两边的树木遮天蔽日,不时出没的人们一转弯就消失在街角浓密的绿荫里。
无论被记得的是酒吧还是杜甫,少陵路的历史与现在像一种奇妙的互文,自说自话又互相交叉。
这样的少陵无论是不是杜甫的少陵,似乎都是对那跨越千年的深刻忧虑的一种回应。
虽然对少陵路历史的好奇就这样被悬置,但走过一趟你就会发现,这里最有意思的还是人。
少陵路桥上,车流缝隙中,总能看到桥边不时有人撑着栏杆远眺,对着河面发一会儿呆,然后再抬起脚往前走。有时候是散步的老人,有时候是回家的小孩。
沿着少陵路桥往东走,不多时就能在岔路口看到一些停泊的菜摊摊,当季的蔬菜和水果都在这里登岸,接受检阅:“这个四季豆er得不得老哈?”“不得!你看嘛,都莫得啥子须须的!”。
再往里就是一间农贸市场,市场门前大敞,大爷大妈们甩着空手进去,再提着花花绿绿的口袋出来。
这样热闹的街景一路延续向东:冲天的蓝花楹下面坐着摆龙门阵的嬢嬢;路边有小孩拎着颜色鲜亮的小桶和铲子,把街边的小沙堆玩成了马尔代夫。
遛娃的爷爷奶奶们开始准备踩着饭点打道回府;小学门口的家长们看着手机等一声下课铃,提前放学的几个女孩在一边玩排球,皮实的排球在纤细的手腕上撞出一声声的闷响。
最后折回少陵路桥,在桥的一边,有一段顺着河岸延伸的走廊。
以一堵漂亮的白墙为界,走廊里艳丽高耸的花和在花下乘凉的人都被框成了一幅画。
走近一点,就会听到花下一阵中气十足的男声混着二胡的伴奏在音响里被放大:“聚一份欢畅,聚一份吉祥……春风别来无恙,金秋衣锦还乡。”
这是一群长期驻扎于此的业余演唱家们,“嗨呀,啥子乐队嘛,我们就是退休了莫得事情,想唱就唱嘛!”
的确是想唱就唱,拉着二胡的乐手们时常兴起,在副歌部分跟唱一声短促的“欢聚一堂”就收了声音,而主唱上一首还在用婉转的戏腔唱黄梅戏,下一刻就用高亢的美声唱起了《成都》。
因为这天是母亲节,奶奶还专门唱了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唱完之后,面对我们的掌声,奶奶在高音的余音里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才开始唱,还没咋个开嗓哈。”
爷爷奶奶们歌声嘹亮,聊起天来也爽快热情,一会儿掏出一本厚厚的歌单让我们点歌,一会儿把话筒一伸,干脆邀请我们一起来唱:“来嘛!唱嘛!有啥不好意思!”
“我跟你说,音乐是可以治病的。”
“平时嘛大概十来个人,今天来得少......我们都是识谱的哈,一起唱歌的还有吹萨克斯的和拉小提琴的哦。”
“喜欢就学,学了就唱撒。”
“来,吃糖。”
临走之前,手心被奶奶十分自然地塞了两颗随身揣着的糖——是润喉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