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图片 >> 正文 >> 正文

巴黎八分钟后,这位女指挥成为法国的形象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3/5/19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8月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北京奥运便在年8月8日开幕。年,东京奥运闭幕的日子也是8月8日。一系列文艺表演后,来自巴黎的代表接过奥运会旗,预示着年巴黎奥运的启程。伴随着会旗接力仪式是奏国歌,然而法国人把《马赛曲》变得灵动十足,处处透出他们骨子里的奇思妙想。

为了迎接巴黎奥运,法国请出了一位年轻的女指挥——克洛伊·杜夫莱斯内(ChloeDufresne)担当重任,由她指挥法国国歌的视频面向全数亿人播出。克洛伊成了法国的形象,但其实背后亦有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不放弃。

回放交接八分钟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奥林匹克会旗交接

两个多小时闭幕式的最后,是法国创意出场之时。在具有南美爵士风格的轻松音乐中,国际奥委会主席、东京知事和巴黎市长同时上台。会旗先由身着和服的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挥舞后递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巴赫挥旗后递给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安妮再挥旗并收旗。

固定仪式中,会旗交接往往伴随着下一站举办城市的国歌。因为人数限制,又因为几乎全部受众都是通过电视机画面观赏,法国便把东京奥运交接仪式的两部分,也就是奏国歌和文艺表演,融合成一部八分钟的视频短片。

短片由两部分组成,前后连贯,几乎看不出分界线,但在音乐上有所划分。前三分半为法国国歌《马赛曲》,后半段为替代文艺表演的巴黎城市宣传片,原创音乐。常规演奏下,《马赛曲》演奏时长仅为一分钟出头,但在作曲家的编配和艺术家的渲染下,视频里的此曲成为一首三倍时长的变奏。电视机画面从阴沉沉的东京现场一下子过渡到和煦阳光下的法兰西。

巴黎登场了。

国歌变奏成大片

长达三分半的《马赛曲》固然拥有着国歌的每一个音符,却是由编曲者维克多·勒马斯内(VictorLeMasne)改编。勒马斯内是个多才多艺的音乐人,从事的音乐类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他编配的《马赛曲》多了重复、放大、加花的乐段,层层推进,听上去更像好莱坞电影配乐。他还根据视频拍摄的需求给了不少主奏乐器抛头露面的机会。

由大卫·西提伯斯基(DavidCtiborsky)导演的影片《马赛曲照耀巴黎》是八分钟短片的第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这曲艺术化国歌的MV,并与后半段由瓦伦丁·佩蒂导演、木男孩作曲的巴黎形象片《序奏》组成一个完整共同体。影片一开始便是女指挥克洛伊·杜夫莱斯内(ChloeDufresne)在法国电台音乐厅台上面对乐团准备的场面。

克洛伊·杜夫莱斯内

和一般男性化着装以燕尾服登场或者以裙装尽显女性妩媚的着装不同,作为女指挥的杜夫莱斯内穿着一身蕾丝袖管的黑色方领衬衫亮相。这是一件由法国蒙彼利埃的设计师杰罗姆·布兰(JérmeBlin)专门为她度身定制的演出服。蒙彼利埃也是杜夫莱斯内的故乡,她一直和设计师共事,身着他设计的既满足工作需求又反映自身个性,并遵循行业传统的服饰。

克洛伊指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

杜夫莱斯内指挥的并不是录制地法国电台旗下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也不是巴黎市属的巴黎管弦乐团,而是隶属法国文化部的法国国有院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因为这段视频的负责方是法国奥组委,奥组委找到国家院团担次重任,故而录制的工作落在了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头上。录制工作于6月20日展开,加上两小时休息,两段视频共耗时八小时左右录制完成。80名出镜的乐师包括指挥均接种了完整疫苗并经核酸检测阴性后方才登台,室内演奏的弦乐声部均佩戴口罩。

但并不是演奏所需的所有团员都在舞台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开始的画面中,完整编制的乐团配备了两架竖琴和六把低音提琴,但打击乐声部空无一人。这是因为除了舞台,为了照顾到视觉效果呈现,也为引出最后的“大招”,五组乐师分别在五个地点作户外取景。无论是指挥还是户外演奏,都照着节拍音轨进行以便保持同步,户外乐器更是单独拾音外加环境拾音,方便后期合成。

五组户外乐师分别是影片开头在法兰西体育场顶端吹出引子的长笛西尔维娅·加勒杜,在塞纳河边演奏的一组弦乐四重奏由小提琴萨拉·内马塔努领衔,在卢浮宫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前的台阶上演奏的马林巴组合艾曼纽·库尔特和弗洛郎·乔德莱,在滑板公园演奏定音鼓及打击乐组的吉尔斯·兰切泰利和弗朗索瓦·德斯弗格,以及在铁道酒吧上演奏钢琴的弗朗茨·米歇尔。

影片最后,画面朝天移动,国际空间站里的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在失重情况下用独奏萨克斯风不紧不慢地吹出《马赛曲》开头音型,也算是把法国式创意发挥到淋漓尽致、上天入地的程度。

旁听成就女指挥

克洛伊·杜夫莱斯内

八分钟影片的核心是音乐,演奏的核心是指挥。虽然有节拍音轨限制发挥,但调配一支三管编制乐团少不了指挥的一招一式。在这段代表了巴黎乃至整个法国形象,通过直播由数亿人观看的音乐视频中,克洛伊·杜夫莱斯内担纲重任,声名鹊起。

生于蒙彼利埃的克洛伊从小就在当地教堂的唱诗班里演唱,接触过不少合唱指挥,自小就梦想成为一位合唱指挥。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她接触到了乐团,爱上了乐队发出的声响,便立志成为乐队指挥。

虽然她是地道法国人,但主要的指挥职业生涯都在芬兰受训,获得赫尔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指挥本科及硕士学习,先前在巴黎也是因为交换生资格。她说:“在西贝柳斯学院学习指挥的好处是可以指挥到乐队,我们每周可以指挥两次乐队,还能参加许多其他乐团主办的大师班。我跟随阿特索·阿尔米拉和萨卡里·奥拉莫学习,但也跟随客座教授比如哈努·林图、苏珊娜·马尔基、米克·弗兰克等补课。芬兰的指挥传统深厚,大多来自约玛·帕努拉奠定的基础。”

还在就读期间,她便参加了不少指挥比赛,名列前茅,收获到不少朋友和经验。年,她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哈雷管弦乐团举办的首届西门子哈雷指挥大赛中闯入决赛,后来又在丹麦的马尔科指挥大赛中入围决赛。指挥带给她不少身为年轻人所需的知名度,也让她积累训练不同乐团所需的不同方法,并应用到实际工作场景中。

今年1月因疫情缘故,她的音乐会悉数取消,她因此搬到巴黎,想接触到更多机会。平日,她就到乐团排练厅旁听排练打发时间。后来,法国奥组委找到乐团录制音乐,乐团推荐了旁听的克洛伊。克洛伊在各方面都符合奥组委的要求,因此三方一拍即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与笔者聊天时,她说接到重任真的是“在对的时间去对了地方”。

就在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下,克洛伊成了法国的形象,但正如那句古训说的“机会永远是给准备好的人”。即便对编配的《马赛曲》了如指掌,克洛伊还是选择在视频里看谱指挥,因为“需要绝对精准,基本上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今年下半年,法国疫情趋缓,克洛伊亦迎来事业回暖。她即将指挥鲁昂国家交响乐团巡演,紧随其后是与奥弗涅国家交响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罗兰国家交响乐团、蒙彼利埃国家交响乐团、尼斯歌剧院的合作,还有芬兰的两场音乐会等。

鲁道夫/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