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与承载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体打造新型设施网络,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模式让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自年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获评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8年来,苏州本着“创建无止境、创建一直在路上”的工作理念,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围绕“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多元发展、融合发展,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苏州经验、苏州特点和苏州模式,持续擦亮示范区金字招牌。年4月,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议在苏州召开,高度评价苏州经验。
苏州湾大剧院
11月22日,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裴旭带领检查组来到苏州,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进行复核检查。裴旭表示,苏州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效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模式示范效应显著,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立体打造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苏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陆续出台了《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保障标准,颁布了《“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以“江南文化”品牌打造推动苏州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将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纳入《苏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提供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针对群众文艺创作、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运营、群众文艺品牌和队伍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持续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坚持从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角度,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事权”,把所需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经常性支出预算,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年均购买经费超万元。目前,苏州全市共有民营院团家,文化和旅游类社会组织家,市级优秀示范文艺团队支。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的政府采购模式被列入财政部政府购买服务案例汇编。苏州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均依法建立了各自的服务标准体系和年报制度,标准覆盖率和实施率%,群众满意度均超95%。
长三角阅读引领区融合发展协同体正式成立
大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苏州出台《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积极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2.0版,实现苏州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从行政化“全设置”走向城乡“全覆盖”。为了加大新一轮公共文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扩大城市影响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复合型文化中心,苏州创新建设了苏州湾文化中心、狮山文化广场、张家港塘桥文化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文化艺术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北部市民中心,相继建成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第二工人文化宫、苏州博物馆西馆。
今年10月12日,20多位视障人士在讲解员、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苏州博物馆西馆,参观了苏州历史陈列馆、苏作工艺馆和国际合作馆。据了解,国际合作馆今年10月展出的“大英博物馆藏古罗马文物特展”,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很多人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异域文物。
从过去“一城一馆”到如今“百馆之城”,苏州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按需建设、均衡配置。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建有公共图书馆个,文化馆(站)个,各类博物馆、美术馆个。在“最基层”有一定规模的城乡人群聚居点,苏州创新设立“8+X”建设模式,每个文化服务中心要做到“八个一”,即有一个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图书分馆或图书室、一个多功能室(厅)、一个中老年及残疾人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个室外综合文体广场、一套文体设施设备。
在“八个一”基本配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空间,如主题“厅”“室”,固定戏台(舞台)、评弹书场、文化长廊、科普场馆等,打造一村(社区)一特色品牌,形成一村(社区)一文化名片,有效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全市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域全民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适应城乡群众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着力在场馆建设和项目、内容创新上“跨界破圈”,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苏州持续推进“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打造工程,打造百个空间形态“美”、常态项目“优”、内容质地“好”、服务效能“高”、运营机制“新”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例如,为适应城乡人民群众喜欢戏剧、热爱评弹的需求特点,苏州实施公益性小剧场“三百计划”,结合优秀文艺团队培育和精品剧(节)目创作,打造一批遍布街头巷尾、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性小剧场,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有场地排练、有舞台表演、有机会出彩。11月20日,望亭运河公园的“望亭驿”内,深情悠扬的萨克斯《回家》回响在夜空下。“吴门望亭”江南小剧场再次开门迎客,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倾听。
立足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苏州成立了苏州戏曲传承中心,建设了苏州城南戏曲文化聚集区,使之成为传承苏州地方戏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城市客厅、百姓乐园;立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苏州还打造了一批夜经济集聚区和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其中周庄古镇、金鸡湖景区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立足构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旅游街区,苏州打造的平江历史街区、李公堤、甪直西汇街—东市街,入选首批江苏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加强“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注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引领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苏州市紧紧依托“最江南”核心城市特点,紧密围绕江南文化特色,加强品牌塑造。以创新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苏州长期承办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盛典”,迄今3届活动全国共有1.2万多戏曲演职人员参演,基层巡演74场,线上线下互动,网络媒体直播点击观看量超1.5亿次。以“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为依托,苏州深入开展“长江文化艺术节”“江苏书展”“群众文化繁星奖”“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苏州阅读节”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一城一节、一区一名片、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公共文化联动新机制。以创新市属文艺院团发展模式为导向,苏州新组建了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和苏州芭蕾舞团,被市民亲切誉为苏州文艺“新三朵花”,其积极创作富于亲和力的作品,广泛组织年度音乐季演出和惠民演出,把高雅艺术带到群众中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彰显苏州传统与现代“双面绣”的城市文化品格。
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
8月21日晚,金鸡湖畔传来阵阵悠扬的交响乐声,芭蕾舞在夜色掩映下更是优雅动人,现场观众掌声频频。这是苏州新时代集团举办的“夜江南艺相伴”户外艺术展演,由苏州芭蕾舞团及苏州交响乐团作为主力演出阵容,为生活注入别样江南韵味,吸引更多市民走近高雅艺术。
在公共文化配送方面,苏州创新开展“苏州最江南·文化惠民心”公共文化配送活动,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将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精准对接基层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例如,实施公共文化“惠青”工程,成立苏州青年话剧社团联盟,举办“苏州市大学生话剧节”“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粉画展”“苏州市青年艺术节”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中来。9月29日,在苏州美术馆,“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精彩亮相,“展厅里的临摹课”同步举行。20名参加活动的市民借助馆方提供的画架、颜料、画笔等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开启临摹创作。他们纷纷表示,能够跟着名家描摹心中的江南,无比兴奋。
与此同时,苏州积极提升数字化能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在手”“零距离”。例如,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总入口“君到苏州”,一站式提供16项服务功能,率先实现文旅公共服务、文化旅游消费、数据展示分析功能融合,首创“旅游+铁路”模式,打通散客乘火车游苏州“最后一米”等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平台。其中“数字文化馆”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品蘇”艺术慕课在线教学平台获评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项目,该平台目前已汇聚节艺术慕课资源,课程访问量逾万人次,累计访问量逾万人次,延伸至境外23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苏州还因地制宜出台图书馆、文化馆县级地方标准,创新打造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苏州模式,充分发挥苏州图书馆、苏州第二图书馆两个中心馆龙头作用,双核驱动建立立体化阅读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全域服务、全龄服务、全时服务”。文化馆总分馆还创新实践网格化服务模式,并积极向机关、企业、高校等延伸。其中,“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入围文化和旅游部创新项目奖,张家港文化馆“一中心、双总分、数字化”建设模式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文化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均建立健全了理事会制度。苏州博物馆理事会被列入“省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示范点”,在理事会建议下,苏州博物馆开展展厅人流量控制、特展网络直播、吴语方言导览等实践,有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成立理事会的同时,苏州博物馆还成立了发展基金会,设立“馆长奖励基金”。苏州图书馆和苏州文化馆理事会均设立了专业委员会,在加强数字阅读建设、建立群众需求采集和反馈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决策咨询作用。
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新模式”迈上新台阶
“醉里吴音相媚好,留得清歌与君听。”11月20日,苏州同里湖大饭店达观园内的“江南小书场”,吴侬软语,弦索叮咚,观众深深沉醉在苏州评弹的“中国最美的声音”里。这是苏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江南小剧场”品牌打造,实施“文化小书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三进工程”,将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小剧场演出的形式全面传播,不断优化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苏州紧抓文旅融合新机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通过要素整合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圈。积极探索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开通“苏州好行”旅游专线,满足来苏游客“快行慢游”的需求,设置“美食专线”“书香文旅”“流动的博物馆”等专线,增强市民、游客对苏州文化的感知度。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相城区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和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国家级试点(江苏共5家)。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发布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建设标准》。
张家港永联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国家文旅融合试点)
抓住文旅深度融合这一核心,苏州加强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输送,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和活动均衡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戏曲进乡村、文化活动进乡村、志愿服务进乡村”公共文化“三进乡村”工程。比如,依托公益性小剧场和社区、乡村评弹书场,全市每年开展评弹演出超万场;持续推动“百团大展演”“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艺周周演”“百姓戏台天天乐”“乡村春晚”等备受乡村群众欢迎的系列活动提档升级,不断推出新品、优品、精品、名品,增强“江南文化”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浸润度和引领力,全市每年开展各类进乡村活动超2万场次,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推进“艺术乡村”建设,全市共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4个,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实施“五个一百”工程,开展优秀文化辅导员和姑苏乡土人才评选,培育一批乡村文化活动带头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
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苏州全面推进苏沪同城化发展。通过打造“一融入三联合”品牌活动,加强长三角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阅读引领(区)融合发展协同体”“长三角一体化阅读联盟”;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区域内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及社会力量资源,全面对接上海,实施以城市阅读一卡通、服务一网通、联展一站通、培训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合作项目;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与上海签订馆际交流合作协议,与上海图书馆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共享系统,共同发起成立“下一代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联盟”;赖声川戏剧表演工作坊落户苏州;苏州美术馆在上海成立田子坊分馆;开展苏沪同城文化交流季系列活动;苏州吴江区域文化联动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广场舞展演活动,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全国广场舞百姓广场舞普及推广优秀案例”。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卫兵表示,新时代赋予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机遇,新形势对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阶段苏州将以此次示范区复核为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高质量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按照“高融大上”攀新高总体目标,坚持“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优质服务”工作理念,推进苏州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布局、特色化探索、精准化管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标杆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苏州新模式”迈上新台阶,助力“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新时代苏州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
(图片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于12与16日刊登《中国文化报》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