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不懂这个阅读技巧,看再多书也白费力气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3/12/14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www.zgbdf.net/m/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都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而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读书时,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与作者对话、思考、反刍再反刍,直到把里面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

但是很多人大学毕业后,还是保持着读书时的阅读习惯,最典型的就是读完一本书才能阅读下一本书。

这个习惯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很好,可是到职场上很多时候不适用。

比如我,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或者像我的某些同学,从事咨询类工作,必须要在很短时间对一个领域有所了解,根本不可能这样阅读,因此就需要另外一种读书方式来获取知识。

有不少人选择听别人讲书,花个十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听别人讲透里面的内容。

这种方式自有它的优势,比如可以快速帮助我们筛选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以及抓住它的主要内容。

但是有一个弊端,就是它只见结论,不见论证过程。就像你准备了解一道数学题怎么做,它只给你答案,不给你论证过程一样,而论证过程相比之下,要比所谓的答案更加重要,这非常不利于你培养相关领域的思维能力。

那么当人们步入职场后,应该有怎样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理念呢?怎样才能既快速吸收一本书的知识,又不丧失吸取里面的精华内容?我们不少时候会感叹:尽管知道很多道理和知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改善呢?

最近读了一本《阅读变现》,也许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改善。

作者其人

这本书的作者山口周,大学和研究所都是学的美术史,可谓与所谓的商业职场最没关系的专业之一了。

但是他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工作,制定针对顾客的销售策略,30多岁入职战略咨询公司,一边工作一边以讲师的身份在商学院等机构授课,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MBA教育,以往的工作都是靠自学。

因为作者这样的经历,我就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书中,作者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阅读经历。

那作者是怎么进行阅读呢?

进入职场后需要秉持的阅读理念

1、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要选两种书: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

商务类书籍是职场人士的必读书目,这类书籍的特点是“狭窄而深奥”。对于这类书籍,职场人只需要读其中经典的名著而已,而且在书中,作者已经替我们筛选出了书单,我会把这个书单放在文章的最后。

通识类书籍的内容就比较繁杂,阅读这类书籍,可以获得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实和启发,主要有七大类:

第一类是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思想,它影响了很多经营概念的确立,比如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解构”,理论原型正是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主张的“解构”。哲学在很长时间是众学科之母,自然也深深影响了商科。

第二类是历史。历史会给职场人士带来许多启示,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你可以从英国如何在西班牙和法国两大强国之间进行外交斡旋的经验,获得利基厂商在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大巨头品牌夹击下如何生存下来的启示。

第三类是心理学。这类知识对于人在谈判、营销、理解人性方面有诸多裨益。

第四类是医学方面。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和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意外启示,比如认识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上下级关系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第五类是工学类,这里也包含计算机科学。经营学中的不少案例都是根据工学领域发展而来,比如作者本人曾经制作了一个项目管理手册,而这份手册是作者参照一位东京大学教授的系统工学思维方法制作而成的。

第六类是生物学。从生物学中也能获得一些奇怪但是有趣又有用的启发,比如经营方式。

第七类是文化人类学。这类知识同样可以用于职场中,比如在一件咨询项目中,作者就请客户仔细观察公司的工作现场,而作者推荐给客户的方法,是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2、把读书想象成一种投资。

读书不用读完,应该先遵循跳读原则。

作者之所以这样思考,是因为他会把读书看作一个投资行为——花费有限时间和金钱投资,从中获得更多回报。我们为它花费了金钱和时间,而后者的成本是收不回来的,如果买了一本自己不会读下去的书,实际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因此当你判断自己在阅读基础上再投入更多时间,也没办法获得更多回馈时,就该和手中这本书说再见了。

3、读书同消费一样,不要为自己创造需求,而要以此时此地的需求为主。

这个观念是针对这种人:未来想要掌握某种技术,或者想做某种职业。他们会以这种目标来挑选书籍。

但是这种人忘记了一个前提:他们没有设定目标实现的时间,而现在社会变化迅速,许多职业、许多目标没多久就变得落伍、不合时宜了。这时候你再照着既定目标阅读显然很浪费时间和金钱。

而且这种过早制定自己目标的不利后果,可能会让自己变得目光狭窄,忽略了好多机会。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高达八成的职业生涯,都是由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自己未曾预想到的偶发事件组成。因此这位教授就警告道:不要给自己提前设定感兴趣的目标,如果这样,会让你远离能为你带来转机的“八成”偶然。

怎样选书?

等我们树立了以上阅读理念,接下来就是怎样选书了。经典的商务类书籍就那几十本,这里主要说通识类书籍的选书方法。

方法1:从个人兴趣出发,读经典和有趣的书。

首先在确定领域时,没必要先制定一个具体的方向,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就像散步一样。如果说读商务类书籍是目的性很强的走路,那阅读通识类书籍就真的是一个散步,没有具体的目标,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在阅读比较陌生领域的书籍时,为了更好入门,可以先选择一下各个类别之中初学者的经典书目。可以看看大学教授开给中学生的书单,或者即便读一下青少年读物也可以,因为面向青少年的普及读物,成年人阅读起来难度更低,也更容易感到有趣。

方法2:进阶版:在大型书店闲逛,而且要专门逛“不认识的书架”。

作者本人说自己每个月至少到大型书店逛一次,每次至少两小时。

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最大的区别就是“偶然性”。网络书店给一个人推荐书籍,通常按照畅销榜和算法来推荐。前者不容易让我们看到新书,后者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为了避免以上缺陷,逛实体书店就成为获得“偶然性”不可缺少的环节。

那逛实体书店还有什么讲究吗?自然是有的。

逛书店时一定要逛完所有的书架,不要只看商务区的书籍。

同时自然科学类的书架是一个宝藏。为了说明这点,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他曾经看过东京大学教授写的《失败百选》,这本书是面向工学系学生的,里面收录了大量组织论和商务领域相关的启发案例。这本书里从知识层面很有趣,从实际生活和工作层面上来看又是很有效。

作者因此感叹:

只有积极到与我们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度很低的书架那里去闲逛,才能获得类似这样的偶然所创造的美妙邂逅。

如果没有太多时间逛完书店的所有书架,那么看看“最喜欢的书目”周围的书架也是挺不错的。

还有一个方法,是作者没怎么介绍,但是有很多人的选书方法,就是以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或者最崇拜的名人传记为切入点,顺藤摸瓜,寻找感兴趣的书籍。

这种方法一般不太容易踩雷。实在不行,就看看名人推荐书单,比如我自己,就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