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几年的刑期,徐华心中有过惶恐,有过迷茫,有过害怕,有过担忧。幸运的是,他接触到了松江顾绣,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初立
记得年刚到青浦监狱服刑的时候,徐华在社会上那种不服管教、不受约束,自由散漫的恶习仍在支配着他的大脑和心智,总幻想着监狱生活也能无拘无束、肆意妄为。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监狱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准军事化管理让倨傲不逊的徐华四处碰壁,让他一度情绪低落,认为高强电网下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人生从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来!”主管警官的谆谆教诲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也让他开始迎来了绿草阳光。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既然你也觉得人生到了最低谷了,那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巅峰攀登。”面对主管民警的鼓励,徐华暗暗发誓:“服刑决不能荒废了时间”。
日常改造之余,他在乐器学习上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起初弹吉他时,他的手指很痛,琴弦与手指的挤压,让他的指尖渐渐磨出老茧。学习吉他是个磨炼的过程,只能在忍受中慢慢习惯、熟练,从简单的指法到和弦在指尖衔接,逐步变成简单的曲目,当徐华顺利弹奏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心中升起了小小的成就感。此后他还学了小号、萨克斯,还在监狱的汇演中为大家表演过节目。
年,徐华又开始了学习国画,从最基础的步骤到最后的装裱,每一步都学地仔仔细细。在和民警的谈话中他也坦率的表示:“一开始,我只是因为好奇才学习,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想法慢慢改变了,我觉得自己所学的每一项技巧都是为今后的自己打基础。在学国画之后,我学会了思考,不仅是做事前的三思,还有对未来的计划打算。为了自己的将来,我要努力学习每一项技巧。”而这些技巧也增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这是他在国画学习中意外的收获。
破局
年5月,青浦监狱引入了顾绣项目,但此时的徐华却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顾绣是一个新项目,去学习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另一方面就是身边的偏见和质疑,“针线活都是女人才干的”,“还要翘兰花指,太娘娘腔了”。
考虑到他的顾虑,松江文化馆的授艺老师朱庆华、沈丽莉和主管民警双管齐下,一边引导他正确的认识这门艺术,一边积极鼓励,共同帮助徐华捱过入门的第一步,让他摒弃杂念,回归最初的本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表现形式最为打动我”,徐华边说边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眼前的一针一线。
在潜心研习顾绣基础两年之后,通过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一幅作品:《竹鸠》,这幅描摹宋朝画家李安中名作的作品细部富有质感,栩栩如生,堪称精品,得到了顾绣传承人朱庆华老师的大力赞扬。同时,松江文化馆提出收藏《竹鸠》,以展示顾绣传承人新人辈出,社会上的新闻媒体也报道了他。他的付出,身边的老师、民警、罪犯都看在眼里,一时间,似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人生会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心魔
但是,对于此时的徐华而言,却陷入了新的困境。随着各界的好评不断,从未有过如此经历的徐华,开始飘入了云端,看不清自己。未生傲骨,却渐生傲气,那种在外面初闯江湖、偶得盛名的虚荣心,再一次出现在他的身上。渐渐地,他心中对民警的一些教育引导泛起了一丝涟漪,在同犯面前姿态高了起来,口气大了起来。服刑的生活还要继续,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却让他与身边人渐行渐远。
等到他幡然醒悟的时候,他却感觉回头已晚,开始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从看山是山的一心求学,到看山不是山的目中无人,强烈的自我意识阻断了技艺的精进。从云端重回低谷,如何放下自己的学有小成?抬头回望云端,如何放下自己的偏执与虚荣?这是每一个手艺人都会遇到的心魔,而太多人在自我的漩涡中深陷、覆灭、一蹶不振。
重拾
对于他这种颓废的状态,民警一边鼓励,一边教育到:“你要学会谦卑、谦逊、谦恭、谦和的四重人生境界。”告诉他处理的方式。松江文化馆的沈丽莉老师也为他指点迷津:要学会阿Q精神,遇到困难再坚持坚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徐华不再是唯顾绣独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是积极投身到各项改造中,积极融入犯群,身边的朋友又多了起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与老师的信件和民警的谆谆教诲中,徐华渐渐感触到大家对他寄予的厚望。他重新审视学艺的态度,再度拿起画笔,拿起书本认真的研习古法,对书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一直被虚荣心耽搁的顾绣技艺得以冲破枷锁。
上级领导视察青浦监狱艺术矫治项目的过程中,徐华有幸展现自己的一方天地,在获得表扬和称赞时,获得的那种对心灵的震撼是持久的,徐华终于明白只要肯下苦工,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刻保持谦逊的姿态,方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徐华学习顾绣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踏过每一道关卡,才能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修身养性,达到改造的目的。
归途
万木凋零,寒风刺骨,年的冬天在徐华眼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在即将释放的最后时光,徐华向民警吐露了心声,谈起了未来的打算与期望。
“我是真心热爱顾绣,出狱后不想荒废了这门手艺,还想继续学习深造,争取成为一名传承人,但是我怕得不到沈老师的指导和社会的认可。”临释放前的担忧,以及多年的监禁,对于前路的迷茫,都逐渐成为了他的负担。“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监狱一边鼓励着徐华,同时,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成立了专门的刑释衔接团队。功夫不负有心人,监狱领导多次带队前往松江文化馆沟通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达成了“共建+拜师+助教”的合作意向。
当徐华收到民警带来的好消息时,激动地像个孩子一样,满脸的笑容,真诚的感谢,所展现是他的成长与转变。
年1月19日,青浦监狱开展“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合作共建暨刑释回归就业签约仪式,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吴杨萍向徐华颁发了聘书,徐华发言时几度哽咽,他回忆起在青浦监狱服刑的十四年改造历程,“监狱民警为了让我不在迷失,重拾向善之心,先后在玉雕和顾绣矫正项目上开展改造,让我从什么都不懂不会,到懂到会,让我在这些项目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邪、什么是人生的精细、精致和精彩。”
徐华的故事是很多刑释人员和服刑人员的一个缩影,“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让他们走向了新生,重燃了希望。徐华今后的路怎么走,让我们共同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