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团结报
○李晓
一座城市的温度,有草木之气,有芸芸众生里的人间烟火。城市的温度,于静默深处,撩拨着我对它的眷爱痴迷,念想与缠绵。
小文化人
深入一座城,它的马路高楼,葱郁树木,商场店铺,医院,这些构成了一座城的纹理,也袅袅散发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在一座城市的温度里,有一群小文化人前仆后继,步履匆匆或是不急不躁,他们延续着一座城市的筋脉。他们,没有大文化人的扬名立万,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是最地气的人间草木。
我认识的严先生,是一座城里的小文化人,他也有着老派文人的风骨,敏感自尊,极少躬腰求人。严先生爱好古诗词,他一周字斟句酌写上两三首格律诗,身边也凝聚起了这座城市里一群古诗词爱好者。有时,严先生把这些诗词爱好者召集起来,古代文人一样吟诗作赋,相互指点捧场,彼此鼓舞加油,尔后喝上一杯本地老酒后醺醺然回家,算是曲水流觞的现代版。严先生很少向报刊投稿,他对诗词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每当写自己感觉满意的诗词,于晨曦暮色中独自吟诵,飞舞着一座城市里萤火虫一样的文火。7年前,严先生和3个文化人自费出资印刷一本古诗词的内部小刊物。刊物的名字很典雅,是严先生和几个文化人僧推(敲)月下门一样琢磨出来的,就叫《风雅墅》,封面是本城一个书法家写的篆书字体,古拙中透着遒劲之风。书法家谢绝了严先生的润笔费,严先生和几个刊物发起者请他吃了一顿城南巷子里的老鸭汤,鸭汤是炉子在头天晚上就细火慢煨出来的。
这本每个季度自费印刷的杂志,发表着城市里一群小文化人的诗词。去年冬天印刷年度最后一本刊物时,我陪同严先生去了印刷厂,我看见严先生如在产房等待孩子降临世间的激动,他抚摸着刚出厂的杂志,因为兴奋而嘴唇嗫嚅着,我听不清他在喃喃什么。严先生的儿子驾驶着一辆小货车把捆扎的本杂志送回家时,严先生拉住我的手说,杂志明年就要半年出一期了,4个出资人,有一个去世,有一个随了儿子去南京居住,一个患脑梗瘫痪在床,就剩下他一个人出资了。严先生蹒跚着步子去一家一家送杂志,有的用快递投送,把那些杂志派送完毕,严先生才心情安然。一周过后,严先生向我缓缓叙述,他去了那个瘫痪在床说话含混不清的老人送杂志时的情景,严先生如深潭般幽幽的眸子里有清泪闪烁。严先生告诉我,当他把杂志送给那位躺在床上的老友时,老人竟然艰难地撑起身子,把杂志捧到了脸上摩挲着,那是在用心亲吻着这本浸透心血的内部小刊。
我认识今年已71岁的老王,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也是一个业余画家,平时给楼上楼下邻居家帮忙安一盏灯泡拧一颗螺丝帽啥的,是个典型的热心肠。9年前的一天,老王突然有些心急了,他想给老城的人,找到一条灵魂回家的路,于是他画了上千张昔日老城的平面图发到网络上,一时间汇聚了老城的众多网友,他们在这些手工绘图里寻找指认着当年喝豆浆吃油条的老馆子、张大毛的修鞋摊、胖大娘的蹄花儿馆子、刘大妈的裁缝铺……老王在画图时,常常半夜醒来,他突然想起了庭院深深瓦缝参差的老宅院、当年打酱油的那家副食店、梧桐树下的老理发店、流水沟上的楠木桥……于是笔走龙蛇迅速勾勒,生怕记忆的闪电瞬间就划过了天宇。这是对一座城市记忆的抢救,给一座老城做人工呼吸,延续着城市的一道道文脉,让它回光返照魂兮归来。后来,老王和另一个朋友,把这些手工绘图配上文字,自费出版了一本装帧非常漂亮的书。老王对我感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孝顺爹娘是起码的,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得要尽一份孝心。老王说完这话,我看见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吞了一次口水,有沉沉心事释放落地后的轻松感觉。
旧城老街的黄师傅,他的店铺在黄葛树下摆了30多年。黄师傅最初是照相的,爱好美术的他后来专门画人像,墙上贴满了上百张老街人的画像,那些画像逼真生动。比如老街的铁匠张大哥,我在画像上看清了他面部的条条皱纹,还有从鼻孔里窜出的几根鼻毛。黄师傅画像,收费很低,他的口头禅就是“你就随便给点嘛”。那年老街临河里的一场洪水滔滔上涨,咆哮洪水漫过了黄葛树的树冠,把黄师傅的房子也淹没了,等洪水退去后,黄师傅冲进堆积的泥浆屋里,墙上挂的那些画像神奇般安然无恙,黄师傅伸出双手扑向墙壁,给了一个用力的拥抱。
演奏萨克斯的老刘,他是一个体重多斤的胖子,一生就喜欢音乐,我见他鼓起腮帮子吹奏萨克斯时,脸上肌肉波浪一般滚动。那年我生日,黄昏时他在城市老桥上给我吹奏了一曲《光阴的故事》,我望着城市灯火隐弱闪烁于江中,一瞬间看到了一座城市献给我的生日礼物,这些江水中倒影的灯火,是点燃的盏盏心灯。我发自肺腑地尊敬刘哥这样的小文化人,也让我以更诚挚的心,用文字书写着世道人情。
还有城市里逢年过节帮人喜滋滋写对联的书法爱好者、清晨或者夜里吼上几嗓子京剧的人、建起私人博物馆的收藏爱好者、给街巷人家阡陌纵横留影的业余摄影者、民俗文化研究者、木版年画手工剪纸传统刺绣的传承人、民间阅读的默默推广人、民歌传唱人、经营个体书店的文化人,我向他们表达致敬,致敬他们呵护着一座城市最温情的事物,守护着一座城市抵达光阴河流的诺亚方舟。这些城市里的小文化人,也是连通城市昨日与未来邮路上的温暖邮差,他们滋养润泽着一座气度不凡的城。
菜市场与书店
城市里,有两个地方袅袅沸腾着世间鲜活气息。一个地方是书店,它传递着心流漫漫里丰沛的情感,一个是菜市场,它散发着烟火滚滚里食物的味道。
作家汪曾祺以写美食闻名于文坛,他也是一个地道的吃货,也是一个接地气的烹饪好手。他在逛菜场时这样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一座城市的菜市场,打开一座城记忆的味蕾。那些节日里风尘仆仆归家的人,在一豆灯火下的相聚,舌尖肠胃里享受着菜市场里食材的炖煮蒸炒。食物的气味里也浸润着亲人的体温。而书香漫漫的书店,打开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赋予漂泊的心灵一个安妥家园。
那年我去杭州,在波光潋滟的西湖畔遇见一家书店,这家书店以丝绸书籍为主题,装修古典清雅,宛如烟雨西湖边徐徐打开的一幅水墨画。我流连于这家书店,看见一幅“读书就是回家”的广告语,纸墨清香中,我伸开手,如大鸟的翅膀扑向书墙,感觉书香瞬间贯穿了我的肺腑,让我面容清癯,双目炯炯。在杭州城里,还有这样的书店,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之下,它们如遒劲大树的根须,牢牢扎根在这座城市的土壤里。离开杭州的那个夜晚,我在一家书店门前默默鞠了一个躬,向这座钟灵毓秀之城表达诚挚的敬意,它的书香,成为我思念的一部分。
在浙江余姚一家叫梁弄的菜市场,有一个叫陈慧的女菜贩,她在菜市场卖了17年菜,她喜欢这个连接大地雨露预报人间冷暖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温暖亲切、善意融融、生机勃勃的地方。在这家到处都是熟人的菜市场,陈慧被人唤做“阿三”,“阿三”的菜铺里,除了瓜果蔬菜,也卖生活角落里需要的小东西:砂锅夹、苍蝇拍、马桶刷、蚂蚁药、做衣服的顶针、打肉的锤子、镰刀、鱼刨子、暖瓶塞、指甲剪刀、杀鸡刀……菜市场里的人生百态,真实粗粝的生活,让陈慧用文字书写出了2本深受读者追捧的两本书,一本是《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一本是《世间的小女儿》。在烟火滚滚的卖菜生活之余,陈慧租住房屋的窗户可见青山隐隐,涓涓溪水声流进了小屋,也流到了她的心房,上百篇菜市场的故事从她的心房里潺潺流出,她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遗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自己与如她一样的众生在前路取暖,她用凝练素净的文字记录下无名之辈的生命尊严和无奈,卑微与贵重,这些灵魂里的文字如缓缓吐出的舍利球熨平着琐碎辛苦日子里翘起的鸡毛。在菜市场里,“阿三”一块钱一块钱地挣着,在灵魂匍匐的书写里,她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着,构成了一个女菜贩丰沛阳光的生活。有一次,“阿三”被出版社拉到书店签名售书,读者们望着这个卖菜女子,手指上是厚厚的茧巴。一个在菜市场里谋生的渺小微微之人,在书店里也有着自己写下的书,万千人生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地方。
菜市场,是城市的粗布棉袄,蒸腾着人间的冷暖气息。书店,是城市的锦绣丝绸,铺展开人类精神世界的充沛丰盈。两件衣裳披在城市身上,一半书香,一半烟火,散发着最宜人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