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介绍 >> 正文 >> 正文

俊朗的上海少年除了热爱物理,还是萨克斯十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2/10/5
白癜风哪看的好 http://pf.39.net/bdfyy/

你往一块振动的板子上撒上颗粒,施加不同的频率,就会形成不同的漂亮形状。我就很好奇它是怎么形成的。后来我用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做出了振动模型,找出了发声规律,这其实可以应用在对乐器声音的校对上。

这是上海建平中学的邹文骥同学在向新闻晨报记者描绘他高二做过的一次物理课题研究,而今年他也才刚刚成为一名高三生。

■邹文骥(左二)11月1日上午,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迎来了今年的新设场次:小科学家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杨雄里、谢友柏,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徐政和作为顶尖科学家代表现身论坛现场,与全国55名小科学家展开对话,其中,像邹文骥这样的上海本土小科学家总共16人。

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很多时候,邹同学都在倾听大家的声音,会后他跟记者说,自己的性格其实算是比较内向的,这几年多参加了一些这样的活动,才慢慢打开自己。

成为英才的秘诀是什么?在采访中,邹同学毫不掩饰自己对物理的喜爱,开头提到的实验研究,是他在高一那年入选了上海“英才计划”之后,在复旦实验室做的课题。

上海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23号》要求,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试点单位,于年4月正式启动了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即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工作。两所高校共推荐了百余名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执行导师,每年指导70余名优秀中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建平中学全年级四百多人中,只有包括邹同学在内的三名同学通过了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之后顺利入选。优秀两个字是不必多说,就能自然感受到的。

在一年的培训期里,邹文骥跟大学里的研究生一样,需要定期面见导师,汇报自己的选题进展,也有机会集中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他说,能考进这个计划是幸运的,他有很多机会学习新的东西。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有机会来到顶尖科学家论坛,去聆听大咖们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的邹文骥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小科学家论坛话题更加贴合青少年,更多的是在讨论一些观点而非专业性极强的科研内容,话筒也更多地掌握在年轻人手中,让他们多了表达的机会,这让邹文骥觉得友好了些。

言谈举止中,邹文骥透着十七八岁少年身上少有的稳重和严谨,而一路听下来,他的成长之路也十分顺利。就连自己曾经学过萨克斯风的经历,也被他轻描淡写地带过:学过,然后考过了10级。

——所以父母对你要求严么

——我自己也对自己有要求,所以其实他们的要求就还好

邹文骥没有游戏瘾,也很少看动漫,不过最近,他爱上了健身,朋友圈里还晒出了健身的前后对比照。当然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被他用来“想正事儿”,毕竟已经计划好要完成的事情就会执行下去。

高度自律,极度专注,在很小的年纪找到了心中所爱并为之全力以赴,摩羯座的邹文骥已经有了英才的模样。高考在即,他身上的担子重了些,参加科学家论坛的两天都是随身背着作业的。

他的目标,是上海交大的电子信息方向,这也是他一直感兴趣的专业。

年轻的大脑风暴在论坛现场,还有很多如邹文骥一“年轻的最强大脑”。

来自重庆市第十一中学的谢睿奇根据日常观察,提出《论考试成绩的影响因素的初步试探性研究》这一课题。他通过网课的自主学习,掌握了机器学习相关的数学矩阵和建模语言。

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得出了各维度的归因占比,其中最显著的是“自上一次大型考试以来平均一周投入的额外时间”。常言没有骗人:越努力,越幸运。

矩阵和建模并不稀奇,因为后面一位叫郭秦菘的同学甚至从书包里拿出了“一条蛇”。

别怕,这不是真的蛇。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的郭秦菘,在一次农村调查中注意到,农药过量喷洒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民们基本依赖个人经验判断用哪种、应该喷多少。因此,他提出《基于GoogleNet和MATLAB的农药过量喷洒综合解决方案》,并制作了机器蛇来应对这一现实困扰。

“制作这个蛇形机器人的实物,我大概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它真的能够迅速、灵活地在田地里穿梭。”郭秦菘自信地说完之后,把蛇形机器人盘挂在脖子上走下台去,真挚的笑容让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还有很多小科学家们的分享也同样引人入胜,从乐器噪音防治到城市运动空间规划,从二氧化碳复合材料到可逆光致变色的涂料制备。

小科学家们诠释了科学研究的三部曲: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展现了新一代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我们感慨,好奇心和洞察力是科学最好的养料。

紧张激烈的唇枪舌剑而后的桌布讨论环节将论坛带入新的高潮,55位小科学家分为4组,每组由一位顶尖科学家导师带领进行讨论,给定的讨论话题紧扣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现象。

技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一味顺应,反而可能存在伦理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也许并不是知识的匮乏,最大的敌人反而是人类自己。

邹文骥同学关于科学伦理的提问,让同桌的徐政和教授也颇有同感,大家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发表了更多见解。

四十分钟里,小科学家们从未被题目所局限,他们从自身的优势和研究课题出发,展开同辈间交流。当你看到两个同学就某一领域展开辩论甚至面红耳赤,就仿佛洞见他们在未来的科学场中是如何吸纳意见、切磋提升的。

在论坛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大为院士从基础学习、科研心态方面对小科学家们提出了要求和期待:

我们现在是老师考学生:看学生能不能考高分;学校考老师:看老师们发表了多少高水平期刊论文;世界考大学:看全球高校的QS排名。我们要摆脱世俗的标准,才有可能有所突破,不要被束缚。

杨雄里院士补充道:“要尊重权威,同时也要挑战权威。我不得不说,这些孩子都比我聪明。我为这些后生感到可喜、可敬。”杨院士在最后肯定了在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他们还是孩子,在面对未知的科学时眼睛中绽放出的光芒不会说谎。他们不只是孩子,还是世界未来的希望。

科学之路并非坦途,个中困难可以想见。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天就完美落幕了,希望每一各年轻的小科学家们都能记住此刻的热忱,怀抱它,去探索黑暗,去挑战人类认知的边界,不忘初心。

来源:周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