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优势 >> 正文 >> 正文

贫穷的本质贫穷陷阱让穷人越来越穷,富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3/12/14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为了研究出“贫穷的本质”,他们曾对全球最穷的50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世界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就当时而言,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则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99美分。

因此,若你想要知道穷人是如何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者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而这99美分包括了你一天所需的所有开支(除了住房)。在印度,99美分只能购买15根小香蕉,或是三磅劣质大米。一直到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他们都是这样生活的。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其著作《贫穷的本质》中指出,穷人们在处于贫穷状态时,他们几乎所在所有的方面都和其他人一样,同样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

两位经济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穷人恰恰因为自身的一无所有,因此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精打细算,而非穷人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相比于大多数被非穷人所忽略的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突出的问题。

贫穷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曾担任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贫穷问题的研究专家——杰弗里·萨克斯曾作出了回应。

杰弗里·萨克斯

在杰弗里·萨克斯看来,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帮助其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国家也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由此陷入了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陷阱”!

所谓的“贫穷陷阱”,就是说因为贫困,无法支付投资回报。也就是说,“贫穷陷阱”会让穷人越来越穷!

在肯尼亚的所里村,有一位年轻的农民,名叫肯尼迪。由于领取了免费的化肥,肯尼迪家的收成是前几年的20倍,他因此攒了一些积蓄,足够养活他自己一辈子。在之前,肯尼迪买不起化肥,日子很是穷困,而一些部门免费赠送的化肥救了他。也正是外援资助,让他走出了“贫穷陷阱”。

正如《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中所说的,对于几乎无钱可投的人来说,一旦收入后财富迅速增长的范围受限,那么他就会陷入“贫穷陷阱”;但对于有能力投入的人来说,这一范围就会极大地扩展。另一方面,如果穷人快速增长的潜能很大,而这一潜能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那么“贫穷陷阱”也就不复存在。

或许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钱决定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来买药、支付你的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田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

在《贫穷的本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帕克的父母过去有一小块地,但他们要养活13个孩子,还要盖很多的房子,供他们自己和孩子们居住。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了。帕克自己则在做临时工,在地里干一天活能挣一万印度尼西亚盾。后来由于化肥、燃料价格上涨,农民们只能节省开支,而帕克也因此而失业了,随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找到工作。

原来,帕克因为饮食条件差,大多数体力活他都干不了,而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他又缺乏经验。对于年过四十的他来说,重新学一门手艺也为时已晚了,更没有人会雇用他的。

为了生存,帕克的妻子动身前往80英里外的雅加达,通过朋友介绍到别人家里去当佣人,即使如此,她挣的钱仍然不够养活三个孩子。他们的长子12岁,学习成绩很不错,却也不得不辍学到建筑工地当学徒。另外两个较小的孩子,也不得不送到爷爷奶奶那里,和他们一起生活。而帕克的生活来源,是每周从救济处领到9磅大米,还有他自己在湖畔捕的鱼(他不会游泳)。一周里,有四天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剩下的三天每天只吃一顿饭。

帕克对此也是别无选择,他把自己的问题归结我粮食问题,或者确切点儿说,是缺粮吃不饱的问题。他愿意找活干,但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无力,沮丧之情随之而来,而这更慢慢削弱他的意志,情况越来越糟糕,更让他没有精力去想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由此,帕克陷入了“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之中。

《贫穷的本质》中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那么即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物,勉强维持生命而已。

如果人们富有,他们就能购买更多的食物,一旦人体的新陈代谢需求得到了满足,所有额外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增强力量,人的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满足维持生命以外的其他需求。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活儿。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有,吃得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也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贫穷的本质”其实就是“吃、穿、住”的问题,这也是人生存下去的基础。

当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所做的调查是基于世界50多个最贫穷的国家,但“贫穷”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问题,它是全世界的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

其实,如今的很多人都处于“贫穷”的状态。或许你已经摆脱了“物质层面”的贫穷,但却又陷入了“精神层面”的贫穷状态。“物质”能让你活着,“精神”决定了你活得好不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

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摆脱了“物质贫穷”的状态,但我们往往忘记了“贫穷的本质”,对眼前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不懂得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这只是《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冰山一角,但仅此一点,却足够我们去深刻地反思。

《平穷的本质》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巨作,还曾是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作品。该书是两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花费了多年,赶赴世界50多个最贫穷的国家调查研究的成果。

全书以探究“贫穷的本质”为目的,两位经济学家以专业的学识,深入剖析了全球贫困的问题,探究了如何逃离“贫困陷阱”以及摆脱贫困的根本策略。而《贫穷的本质》更深的层次,便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物质贫困”或“精神贫困”问题,这对我们改变现状或摆脱“贫困”有重大意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这本《贫穷的本质》,读了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和提升。只花一次外卖钱,或许你的人生就因此而改变,何乐而不为呢?想为自己人生做投资的朋友,可点击上方链接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