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赤木瓶子
你更喜欢聆听“音乐碎片”吗?从早期的《野狼disco》《绿色》《芒种》到《少年》《酒醉的蝴蝶》,无论是旧歌翻红,还是新作出圈,近年来的网络爆款音乐,似乎总是离不开网生力量的推波助澜。
一方面这说明了网络平台的音乐基因正在加强,正在成为新歌旧曲的重要宣传渠道。另一方面,对于音乐综艺行业而言,与互联网的结合愈渐紧密,似乎也意味着新的可能性。
就在今晚(3月13日),在一档特别的音乐综艺《为歌而赞》的舞台上,华语乐坛巨匠崔健作为助阵嘉宾,用一首《飞狗》拉开了华语乐坛头部歌手和新世代音乐人同台“大考”的大幕。
这档由浙江卫视和抖音联合出品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首期不仅集结了张信哲、张韶涵等专业音乐人,还邀请了THE9、马思唯、宝石老舅、唐汉霄等新世代年轻音乐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围绕新歌竞演与抖音热歌改编的竞技。
当小屏撞向大屏,当实力歌手与新世代音乐人同台竞演,在卫视与互联网基因的碰撞之下,这档节目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原创新曲pk热歌改编,音综市场迎来审美碰撞?
“谁也没有权力说网络不属于我们这代人,任何一个媒体都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表达舞台。”崔健在节目中的这番话很好地概括了《为歌而赞》对于部分登台音乐人的意义所在。
情歌王子张信哲想要击碎大制作音乐在年轻受众群体中传唱度不高的桎梏;张韶涵在用新的舞台表现形式进行更多元的探索;新生代女团THE9正在用反常规偶像团体的方式演绎《爱的恰恰》,试图消除大众对偶像团体的偏见;擅长“氛围型”现场表演的马思唯,想要更多破次元交流;宝石Gem正在结合当下年轻人想法去焕新旧曲;十几年来一直做幕后的唐汉霄想要一个唱作人的身份……对音乐人们而言,获得一个与市场直接产生沟通的渠道尤为珍贵。
而连接音乐人们与市场审美的路径,便是节目的新颖赛制。在节目里,实力歌手与新世代音乐人以热歌vs新歌的形式进行正面对决。每期节目中三组歌手带来新歌首唱舞台,另外三组歌手对热歌进行改编新唱,并由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组成百赞团,对歌手们的舞台进行现场点赞与评论,最终进入荣耀盛典的歌曲将获得百赞团的联合推广。
位百赞团成员首先通过聆听六组音乐人的“音乐碎片”,来决定是否给予支持,音乐碎片期待值第一名的歌手将首发登场。首期节目中,创作《无名之辈》《让我留在你身边》的音乐制作人唐汉霄第一个登场,大众视野里的幕后创作者唐汉霄,在首期节目中,却以31个初始音符“抢占”了先机,演唱了让百赞团褒贬不一的原创新曲《烂泥》。
而翻唱热歌《心恋》的张韶涵则选择用导演视角将舞台变成了默剧艺术,同样,也接受了来自百赞团堪称“极端”的毒辣评价。此后登台的马思唯、THE9、张信哲、宝石Gem纷纷用原创作品或热歌翻唱,为观众带来了风格各异的视听盛宴,同时接受着现场审美各异的百赞团的辛辣评价。
如果说原创新曲pk热歌改编,足以说明节目试图在品质音乐与年轻受众喜好之间引发审美碰撞,那么百赞团的设定则更是音综中的一大创新。据来自抖音团队的节目制片人张洁婷介绍,百赞团和爆赞团的粉丝数量超过5.5亿。百赞团的观点表达也真实地还原了音乐市场的选择。
纵观当下音乐综艺市场,综N代总是在找寻突破瓶颈的方式,承载着独立音乐内容的音综舞台,则一直试图进入到大众审美的话语体系。在此背景下,《为歌而赞》的核心诉求,似乎是用全方面的创新来提振音乐市场。
于是我们能看到,它试图打破以往音乐综艺玩法上的桎梏,在原创新歌与热歌的对垒、百赞团对歌曲的犀利点评、实力歌手与新世代音乐人的同台碰撞、现场弹幕对歌曲的实时评价之下,节目不仅为市场带来了更真实多元的审美碰撞,也同时为音综带来了形式与价值等层面的创新。
音乐人与大众之间一直存在一堵无形的墙壁,《为歌而赞》的出现,则让破壁的化学反应开始产生。
多维破圈,“综艺破壁机”的自我修养方法论
作为一档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破壁。
首先是圈层破壁,从嘉宾邀请的角度而言,节目覆盖了更广的音乐圈层。试想一下,当实力歌手与新世代音乐人同台竞演,老牌歌手和原创音乐人产生审美碰撞、独立音乐人与小众歌手接受大众的评判、歌手和位喜爱音乐的年轻人开始同台对话……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代表不同圈层的意见领袖将为其圈层带来一场审美革新。来自抖音同时担任节目制片人的张洁婷,也在媒体看片会分享了《为歌而赞》的制作初衷,“我们在邀请歌手和选曲上都是非常有包容性的,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能够在这个节目里面被大家发现,这是我们的初心。”
接着是内容破壁。原创新歌与热歌的碰撞,年轻人喜好的热曲与一代人追忆的金曲同台对垒,也让以往被类型固化的音乐内容有了更多延展的可能性。
比如在首期节目中,宝石Gem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华语金曲《最浪漫的事》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编。副歌歌词从“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转化为互联网语境后变为“就是和你一起玩玩电脑”,再融入了蒸汽波、萨克斯和唢呐等元素,将当代年轻人谈恋爱的画面跃然于眼前。这样用年轻人话语体系去诠释经典热歌的形式,同时实现了内容破壁。
其次,位百赞团的成员们带着不同的视角来到节目,无疑为节目带来更多市场价值。在马思唯演唱原创作品《豆瓣酱》之后,百赞团中代表专业乐评视角的成员给出点评,“滤波”等晦涩的专业术语一度让音乐人马思唯一脸茫然,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节目为音乐人与其它话语体系提供的珍贵对话机会,实现了模式破壁。
再者,“大屏看节目,小屏发弹幕”的跨屏互动形式,一方面为观众带来了更沉浸的交互体验,也成为近年来音乐综艺上十分稀有的设定。另一方面,这样的台网联动形式,也为行业提供了打造音乐类综艺的新思路,用强社交属性来助推好音乐出圈。
而在社会价值上,节目主张用音乐传递生活态度。无论是在唐汉霄演出完毕后,百赞团成员发自肺腑的“不一定要做到很完美,但一定要真实”;还是张韶涵对观众的期许,“多花一些心思去了解每一位艺人在舞台上的努力”;抑或是马思唯respect的“保持不赞同”原则,都显露出节目的音乐人文关怀。
可以看到,无论在圈层、内容、模式还是形式与价值的维度上,节目都正在成为“综艺破壁机”。通过多圈层的音乐破壁交流、多声音的真实市场反馈以及多链路的宣发方式,《为歌而赞》正在助力好音乐出圈,让更多优秀音乐人被大众看见,同时也为音乐产业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实现品质与流量的平衡。
焕活产业,一场关于行业命题的先锋实验
在内容精致、模式精彩、多维破壁之外,一档如《为歌而赞》这般的音乐综艺诞生,对于行业而言也具备了相当价值。
碎片化时代是否打破了音乐的完整聆听性?原创作品与短视频热曲孰好孰坏?好听or好用,什么样的作品才是适合大众市场的?由百赞团构成的市场话语体系更加偏爱哪一种音乐风格?
在这些行业话题背后,都是节目能够传达给观众与从业者们的思考内容。一方面,观众能够通过百赞团成员代表的千人千面的聆听取向及音乐审美,感受到音乐审美的多元性,与被还原的真实市场规则。
另一方面,节目也正在为不同风格、不同诉求的音乐人们提供一个与市场直接对话的宣发渠道,让好歌曲在抖音对歌曲和音乐人的助推力之下,拥有更多成为爆款的可能性。
对于音乐人而言,与观众直接沟通的途径少之又少。在通过流媒体聆听音乐,疫情之下愈发稀有的演唱会、签售会、巡演等交互方式之外,音乐综艺与短视频平台早已经成为音乐宣发的重要途径。张洁婷坦言,“现在有很多音乐人,他的作品非常好,但是大家却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创作者是谁,《为歌而赞》就给这些创作者们提供了机会。”显然,首个出场的唐汉霄便是这样的存在。
在此背景下,这档同时集结了两种宣发途径的节目,无疑承载着更多对行业的探索精神。七维动力联合创始人兼《为歌而赞》总制片人芦林在媒体看片会表示,“做这个节目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行业里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优秀的作品被大家看到,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而从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为歌而赞》正在通过多维度的破壁跨圈层,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全品类的音乐盛宴,并用一场音乐综艺实验,为音乐综艺市场乃至文娱行业带来提振。这是否是一次成功的音综破壁实验?在对节目继续探索的过程中,也许就是答案本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