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4日报道(文/熊茂伶)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发酵,各地保护主义抬头。多名美国经济学家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可能会加速“逆全球化”趋势,这会导致企业成本上涨,消费品价格上升,对于各国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当前局势迫切需要各国共同保持和推动贸易开放,确保世界能够继续从全球化中获益。
“逆全球化”延缓经济复苏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雷特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化的顶峰可能是在年金融危机之前,此后西方世界就出现了全球化的阻力。新冠疫情之下,由于出现医疗物资紧缺等问题,需要缩短供应链、需要更加自力更生的观念会导致逆全球化进程加速。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肖特日前在一场视频研讨会上表示,疫情来袭之前,国际贸易体系就已经出现了危机,而此次疫情加剧了危机。由于需求下降、经济产出下滑、失业率上升,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出现了“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呼吁各国在疫情之下保持贸易开放,但贸易限制措施已经显著增加。追踪各国贸易政策的全球贸易预警处的数据显示,从今年初到5月中旬,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执行了对医疗物资的共计项出口限制措施。
IMF和WTO曾于4月底发布联合声明说,相关措施会适得其反,并且还可能带来危险后果。出口管制破坏供应链,压制生产,并且让稀缺、关键的产品和工人不能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结果就是加剧并延长这场健康和经济危机,而贫穷和脆弱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
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后果还不止于此。加雷特告诉记者,逆全球化一方面会造成西方国家消费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将抑制新兴市场发展潜能。加雷特说,回顾过去40年来“全球经济的大逻辑”,全球化的双赢属性毋庸置疑。全球化改善了西方国家的产品组合,降低了价格,也成为新兴市场增长的巨大动力。
“供应链区域化”势头明显
在当前逆全球化的浪潮中,中美贸易关系也难免要经受挑战。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世界银行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表示,疫情或加剧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促使全球供应链发生调整。
黄育川说,如果中美之间依赖程度下降,将影响整个亚洲经济,因为其他亚洲经济体跟中国相关联。受新冠疫情影响,亚洲可能会出现“供应链去中心化”,即供应链区域化。亚洲经济体面向西方的程度或将降低,面向彼此的程度或将上升。而这一现象也可能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发生。
黄育川说,如果出现“供应链去中心化”,企业成本会上升,因为人们想要更多选择,想要对冲赌注,这意味着生产的产品会更少,而价格会更高。受疫情冲击,加之逆全球化的势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进入缓慢时期。
加雷特指出,从中美 到新冠疫情,企业面临的供应链风险进一步增加。去年他曾去深圳参观一家美国工厂,工厂老板对于使用先进机器人技术的生产线非常自豪,但后来老板告诉他,公司正在越南建立一座辅助工厂,因为需要政治对冲。尽管从经济上他更愿意在中国生产,但他不希望地缘政治妨碍到企业运营。加雷特认为,这可能是大多数跨国公司需要遵循的逻辑。
面对逆全球化加剧、产业链调整的趋势,中国当何去何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鉴于美欧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应加强与东盟、非洲和南美的贸易关系。
萨克斯说,中国尤其需要与日本、韩国、东盟国家等亚洲邻国密切合作。这些国家都有机会遏制住疫情,并维持东亚经济的运转。东亚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能够也应该首先实现经济复苏。
加雷特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可能经历类似“耐克”商标的勾型复苏,也就是说复苏时间将会更长。他表示,回顾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仅中国、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强大行动加以应对,各国还通过二十国集团(G20)进行了大量合作和协调。然而,在应对此次新冠大流行的过程中,尚未出现这样的国际合作,各国的经济应对措施都以本国为中心。如果各国政府能以一种促进国际协调和开放的方式来使用政策工具,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黄育川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有效应对全球化产生的负面效应,比如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从中受益不足,工资增长缓慢。因此需要各国采取行动,减轻全球化对一部分人的不利影响,缓和全球化造成的摩擦,确保全球化进程能够惠及所有人。(参与采写:《参考消息》驻华盛顿记者高攀、胡友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