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萨克斯 >> 萨克斯优势 >> 正文 >> 正文

倪志琪那个巴黎

来源:萨克斯 时间:2022/12/1

年代初,我在欧洲留学期间第一次来到巴黎。那个年代初来乍到法国自然要去卢浮宫探访。在卢浮宫门前闲逛时巧遇一群年轻的欧洲学生在游行,他们高举画着蒙娜丽莎漫画的旗子,但蒙娜丽莎的嘴被封了起来。同行的同学转头告诉我,他们借着“反蒙娜丽莎”,反对当时的博物馆状态。

眼前是年的欧洲,虽说在国内也经历过“85美术新潮”,但如此先锋的文化冲击,让我立刻开始琢磨“我”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应当是这样,融入“我”对社会、对自己的思考。于是我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属于“我”的艺术理念逐渐成型。恰好那段时间约瑟夫·博伊斯的思想也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巴黎反蒙娜丽莎游行差不多一年之后,对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再生》系列诞生了。

后来每一次的巴黎之行,除了照常去参观美术馆与画廊,沿着塞纳河左岸散步也是一大乐趣,再慢慢踱步去海明威或萨特喜爱到访的咖啡店坐上一下午,看着日光渐退,想一想过去和现在。以前的知识分子们漫步于此偶遇到了什么景象,他们正在激烈辩论什么。街边的旧书店,塞纳河旁的简易旧书摊也是巴黎一直保持着的传统文化交易场所,“文化交易”这几个字听起来不免风雅,百十年来的信息与文艺都在此交换。偶然推门进入一家旧书店,墙上旧画报的女郎浅浅地笑着,店主收集来的旧书堆在各处,若不是德彪西的曲子从角落传入耳中,还以为时间在这空间里消失了。近年再去巴黎,我倒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回国后我将这些照片从数码转为纸张,重新处理了图形和颜色,那个智能手机里拍下的巴黎,又变成了属于“我”的东西。

我喜欢电影《午夜巴黎》,所以在巴黎期间尽可能地多乘地铁。巴黎的各个地铁站各有风情,如同现实世界里的中转站,在这里时间转得飞快,感觉人生即景都浓缩于这站台里,地铁飞驰后只留下一道光。急忙跳上车的人,一瞬间就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拥抱的人们,是离别,还是重逢?不论是分别还是再会,个中情感都不属于“我”。作为这座城市的观察者,我将他们的一瞬间定格于手机,当时也不刻意用作他途,只是想记录下来。回去的路上,地铁口的艺人饶有兴致地吹起了萨克斯。

每一次去巴黎,“我”总有一些新的感受。

经年累月,那个巴黎,愈发不一样。(倪志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