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展览“没有围墙的公园”板块参展作品《苏州河奏鸣曲》视频制作:王越洲(05:04)今年5月至今,借“沿苏州河而行”项目机会,我数次走过苏州河沿岸,录下了现在《公·园》展览现场的《苏州河奏鸣曲》这件作品里的声音。凭借此文,我将带大家一起“重访”这些声音的现场。
年10月4日,桂林公园门口的禁止遛鸟告示。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王越洲摄
年5月31日,光复西路隆德路地铁口绿地里的遛鸟一族。
光复西路隆德路口遛鸟的声音。录音、制作:王越洲疫情逐步缓和后,上海市各类公园在3月中下旬陆续开放,但仍不允许开展合唱、广场舞、遛鸟等聚集性活动,原本在公园里活动的老人把苏州河沿岸的公共空间作为了替代性的活动空间。
泸定路桥对面吹萨克斯的几位老人原来常在附近的长风公园活动(视频00:08);武宁路桥下带着乐器和伴奏音响来唱歌的叔叔阿姨们(视频01:19),因为无法进入中山公园而找到了这里;镇坪路桥下,每晚的跳舞活动已成“传统”,参与者能熟门熟路地找到每个城市家具的栅格,用来放置带来的私人物品(视频02:29)。
物尽其用的镇坪路桥下城市家具。还有一件更适合在公园绿地上做的活动——放风筝,也“阴差阳错”出现在了苏州河沿岸的一个旧改基地。这个叫做“东新村”的地方位于普陀区中部,东南临苏州河,西临西合德里,北临东新路。上世纪20年代前后,沪杭铁路穿越全境,吴淞江沿岸轻工业兴起,人口大量涌入,沿吴淞江建起了大量简屋、草棚,从而形成了以东新村为中心的棚户区。
东新村旧貌俯瞰。图源:新民网陈泰明摄
年6月2日晚,在东新村旧改空地上放夜风筝的人。年起,普陀区在东新村启动旧改征收,历时十余年方完成。原本的棚户区已被平整为开阔平地,在市区难觅合适场所的风筝爱好者们找到了这块宝地。在作品中,我收录的是一位放夜风筝的小伙转动拨盘的声音(视频01:40),他觉得放风筝对颈椎和减小啤酒肚都有好处,无奈现在可以放风筝的地方太少了。
年9月30日,风筝爷(左)和他的风筝与伙伴。
风筝爷自述目前放风筝遇到的场地困境。录音、制作:王越洲9月的某天下午,我又来到这片空地。偶遇了一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582.html